【佛詞碑】之「刹那之間」

一善一惡,往往就在那麼一念之間生根萌芽,滋長成型。
一善一惡,往往就在那麼一念之間生根萌芽,滋長成型。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握無限,刹那即永恆。」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名句,中國人特別喜歡,因為禪意很濃。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情看來平凡不過,但如果我們能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往往都能從中找到樂趣,發現真理。從一粒沙可以覺悟出浩瀚的宇宙,從一朵花可以窺見奇妙的天堂,從有限中看見無限,在「刹那」間掌握了永恆。


所謂「刹那」,即是極短的時間。如金庸《天龍八部》:「紅顏彈指老,刹那芳華。」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青春都在「刹那」之間消逝了。大家也許不知道,「刹那」一詞,其實源自梵語 ksaṇa,它與古印度的時間觀念有關。今人的時間觀念,當以時分秒、年月日等來計算,但在古印度,時間單位與現今的截然不同。梵典《僧衹律》記載:「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倒過來算,一日一夜有1,440分鐘,即是說一「須臾」等於48分鐘,一「羅預」為2分24秒,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而一「刹那」就是0.018秒了。可見「彈指」、「瞬間」、「刹那」等原來都是佛教用詞,而「刹那」就是它們當中最小的計時單位。0.018秒有多短?我們眨一次眼睛,據說約為0.3秒,如果是這樣,一次眨眼就有16個「刹那」了!


「刹那者為一念」,一念,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別少看這一刹那的心念,一善一惡,往往就在那麼一念之間生根萌芽,滋長成型。心念影響行為,行為決定人生。行善的人,起初都是從一個小小的心念開始,善念日積月累,便能成就偉大的善業。同樣,惡念一旦滋生,如不加以收斂控制,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如盜竊始於貪念,姦淫起於色念,殺人生於瞋念。一個念頭,最終也會帶來災難,摧毀人們多年以來所積累的福德。


我們可以「於刹那間,發菩提心」(《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也可「放下佛經,立地殺人」(魯迅)。一念從善,一念從惡;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統統都是心的作用。起一個念頭,就是因。學佛以來,筆者逐漸體會到因果法則無處不在,以前不懂,例如見到美好事物,貪念頓生,久而久之,形成習性,貪得無厭,欲望難馴,煩惱徒增,沉淪而不自知。學佛,就是要學習把心收回來,熄滅貪瞋痴的無明妄念,尋回那顆潔淨無塵的初心。


在語言發展的歷史長河裏,隨著佛學東傳,「刹那」(讀chà nà)這個梵語除了融入了漢語,還走進了其他的東方語言。韓語的「刹那」是찰나(讀challa);日語的「刹那」是せつな(讀setsuna);越南語的「刹那」則是sát na,四國讀音各自相通,可見僅僅一個梵語,意味是那樣深長,影響又是那樣深遠。

延伸閱讀:

【佛詞碑】之「曼珠沙華」

【佛詞碑】之「一絲不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