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詞碑】之「佛像」

每間佛廟都有供奉佛像,有廟自然有佛,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讀者諸君是否知道,釋迦牟尼在世之時,乃至於釋迦牟尼圓寂後佛教誕生並興起的六百年間,佛教徒一直不繪佛相,也不立佛像,這是因為他們緊緊地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所以不會繪畫或雕刻釋迦牟尼的面容。

但是人們還是對佛陀憶念不忘,所以在佛陀造像產生之前,佛教信眾是透過興建佛塔(stupa)來紀念佛陀的。在印度各地早期的寺院,都可以看到僧房是緊鄰佛塔而建,僧人每天於佛塔前右旋繞行以表禮敬。僧人與信眾更以精美的雕刻來裝飾佛塔,雕刻中多是佛陀的本生故事(Jataka)與生平事蹟,具有濃厚的教化意味。佛教徒避免以人的造型來表達他們所景仰的佛陀,而都是透過象徵手法來表現佛陀的存在,例如以法輪(Chakra)象徵「說法」,以菩提樹(Bodhi tree)象徵「成道」,以菩提樹下空著的座位(Empty throne)或佛陀的腳印(Buddha’s footprints)來象徵「佛陀」等。佛教藝術史稱這段時期為「無像時期」(aniconic phase)。

佛陀雕像的出現,始於西元一世紀的印度北方,那時正藉大乘佛教之興起,而最早創造出佛像有兩個主要地區:犍陀羅(Gandhara,即今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一帶)與秣菟羅(Mathura,即今印度中北部)。兩個地區都位於古印度貴霜王朝(Kushan Dynasty)領域之內,但藝術風格卻迥然不同。

犍陀羅風格佛陀雕像呈現濃厚的希臘風格
犍陀羅風格佛陀雕像呈現濃厚的希臘風格

有學者指出,犍陀羅藝術風格主要來自於希臘古典世界。這是因為犍陀羅曾被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這促成印度與希臘文化進行了多個世紀的交流。也有學者指出,把佛陀塑成神像,當作神明來頂禮膜拜的概念,也是從希臘的神話文化中啟發出來的。這時候,佛陀不再只是一位得道的智者,而是一位被教徒供奉的神明。根據碑銘記載,當時的貴霜王朝國王迦膩色迦王曾讓希臘工匠來製造佛像。從一些出土文物來看,犍陀羅風格的佛陀確實看起來像長著太陽神阿波羅相貌的希臘哲學家,它們 造型精細,姿態高雅,安靜沉思,深目薄唇,鼻樑高直,一頭捲曲的波浪髮型,呈現濃厚的希臘風格。

而在秣菟羅地區出土的佛像雕塑,則帶有強烈的印度本土風格。有研究指出,早期的秣菟羅風格造像是參照印度教天神如夜叉(Yakṣa)的形象而來。秣菟羅造像風格承繼傳統印度的薄衣貼體、寬肩厚胸、魁梧健壯、螺髮豐頰等造型特徵,與犍陀羅佛像衣質褶紋厚重粗獷、沉靜內省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秣菟羅的雕刻師為了突顯佛陀的神性,於是在佛陀身上刻上某些佛相的特徵﹙Lakṣaṇa﹚,例如兩眉之間有白毫﹙Ūrṇā﹚,頭上有佛頂髻﹙Uṣṇīṣa﹚,大而下垂的雙耳,手掌與腳心有法輪﹙Dharmachakra﹚等,把佛陀雕塑成一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明。

隨著崇拜佛像盛行,佛傳故事的雕刻不再以象徵符號來代替佛陀,而是直接以寫實方式來刻畫,這就是佛教藝術史所講的「佛像時期」 (iconic phase)了。

秣菟羅風格佛陀造像
秣菟羅風格佛陀造像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