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 對付病毒是否殺生? 這三種心決能使我們與眾生同度⋯⋯

疫情當中,香港的衛生防護中心人員進入一家涉及多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北角區佛堂內,他們在不同位置採集樣本,結果從經書表面、跪氈和洗手間水龍頭手柄上驗到病毒。防疫人員同時進行徹底消毒。於有人問:下消毒藥算不算殺生?這就類似問:醫護人員使用抗生素,算不算殺生?

律宗主要典籍《薩婆多論》(又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共八卷及續一卷,譯者不詳) 裏說:「舍利弗以淨天眼見空中蟲如水邊沙,如器中粟,無量無邊。見已,斷食經二、三日,佛敕令食。凡制有蟲水,齊肉眼所見,不制天眼見。」這裏意指見蟲是否斷食,戒律用於肉眼所見。如肉眼也見有蟲,當然不應殺之。肉眼不見、只天眼能見,則不為戒律所制。在世間的生活中,燒水、消毒、除毒治病等事,如肉眼不見當中存在生物,佛陀並沒有說不允許的。

我們修學,重在體解佛法意義。佛陀的智慧,當知一缽水中亦存在很多生命。這種觀照,反映人的身上和周圍,都具有無邊生命,即所謂眾生。以此觀察人身和十方,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有無,乃至所謂淨垢、美醜和一切我們常有的判斷,都不必如我們六識所吸收的一樣。

事實上,我們現在熟知的偈語:「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並不直接出自佛經。它最早的出自《毗尼日用錄》,是明末清初才出現的。

有人推測,明末光學儀器發明家、《鏡史》的作者孫雲球製成了「存目鏡」和「察微鏡」,以此觀察微生物世界,看到水中多種蟲類,《毗尼日用錄》把這科學進展寫入書中,可能因為崇佛,就把它說出自佛陀。當然,《毗尼日用錄》的作者,也是讀過《薩婆多論》當中有關舍利弗以天眼見蟲而斷食、佛陀令舍利弗恢復進食的這故事。因此以上推測不無道理。

釐清這偈語的來源之後,我們再談談佛教「不殺生」的戒律在生活中怎麼理解和實踐。舉例說,家有蚊蟲和蟑螂,我們的健康也許因而受到危害。農田也會有害蟲,影響收成。面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殺蟲消毒嗎?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二十九說)中說道:「對於家庭裏的蚊蟲蟑螂,一者,你可以採取防治的方法,家中清潔、整齊了,就不會滋生蚊蟲,或者你驅逐牠們,也就了事了。假如不得已,非得要以『殺生』處理,這也不是殺人;殺人的罪,是不通懺悔的,而殺害微細的生命,雖不是沒有罪業,不過透過懺悔還可以消除一些。……至於農夫噴灑農藥,旨在保護植物,並不是以瞋恨心去對付。雖說殺生害命是不清淨的行為,但是農夫為了種植收成,一般也是無心無意的。目的不同,因果業報也就不同了。」至於說一杯水裏有八萬四千蟲,以至燒火的木柴裏,也有蟲蟻、細菌、微生物,那我們喝茶、燒火又如何呢?星雲大師在書中說:「你喝水的時候,是覺得在喝水呢?還是吃八萬四千蟲呢?你燒木柴的時候,是預備舉火呢?還是要燒死蚊蟲呢?心念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凡事與你的起心動念是有很大關係的。……為了維護健康而必須打針吃藥,也志不在殺生。所以,在戒律上,業報也是有輕重上的分別。」

從「人與細菌和病毒難免共存」的事實而言,星雲大師指出,我們總不能避免喝水吃藥。但心中應長存懺悔的心,念念不能有瞋恨之念。

明一法師 (現常住湖北黄梅四祖寺) 也曾討論過人的生活與微觀世界生命體的關係。法師提出的是「慚愧心」一點。這「慚愧心」與「懺悔心」是相通的。法師説,我們喝水時要升起慚愧心,「要知道這一口讓我們的生命能够延續下去的水,是很多的眾生用它們的生命換來的。」法師舉例,喝一口水,即念「唵嚩悉波羅摩尼莎訶」來懺悔我們的業障、消除我们罪業、莫起嗔恨心、超度這些失去生命的眾生、做佛事等。重點就是存一顆慚愧心。法師說,不得已而殺生,應要把這個過程變成做佛事,祈願亡者往生善處。(引自《禪蹤》2013年6月)

除了生起慚愧心和懺悔心,當我們與微生物世界互動時,還要培養兩個心。就是學習佛的智慧,從微小處著眼,思惟和修習萬物平等一如的生命觀,從而長養願心和悲心。

釋惠敏法師在《當牛頓遇到佛陀》一書中指出,現代科學讓我們得知,在生活環境中到處遍布肉眼不見的微細生命。例如我們自己身體,就是由大約五兆個細胞所組成。我們若能超越一隻昆蟲、一棵樹等個體的觀念,以微觀視野了解生命的共通模式和規則,就能逐漸建立萬物平等一如的生命觀,同時體會生態系統中各形式生命之間相互依存,培養尊重生命的信念,以佛教語言來說,就是願心和悲心。(參考第二篇第七章: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佛法與生命科學〉)。

前面提到的《毘尼日用錄》,意思就是日常應遵守的戒律。「毘尼」就是律(梵文 vinaya)的舊音譯。書的內容基本上採取了《華嚴經》的 〈淨行品〉 和密教經典中的咒和詩偈彙編而成,目的是幫助佛弟子日常間保持正念正知。《毘尼日用錄》中「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這幾句,根據注釋說,這〈飲水偈咒〉表達的是:「水中生靈甚微,人之眼根麁障,不能觀察,惟佛五眼明淨,徹見微細昆蟲,非凡小肉眼能視。既見斯類,以慈悲故,說此偈咒。」所強調的,是一顆慈悲心。

最後特別要說《華嚴經》的 〈淨行品〉,因為這裏告訴我們的是,生活中的不同情况下,在無意間也許會傷及生命,願心和悲心仍能幫助我們護持正念,廣度眾生。文殊菩薩的一百四十一願,不論行住坐臥間,都是當願眾生離苦得樂、恆得安淨。例如「下床安足,當願眾生,履踐聖跡,不動解脫」、「始舉足時,當願眾生,越度生死,善法滿足」、「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以水滌穢,當願眾生,具足淨忍,畢竟無垢」、「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等。下床、以手持物、咀嚼、以水洗垢,都可以累及肉眼不見的生命。關鍵是我們能保持慚愧心以懺悔己過,培養願心和悲心,與眾生一起受持佛法,同度彼岸。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