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回)
佛陀在正宗分已開示了多種修行的方法給弟子。下文是流通分,內容包括四個部分 : 1. 勸告弟子修行、2. 解決信解上的疑問、3. 斷除弟子心中疑惑 、4. 囑咐。 [1]
1. 勸修
佛教著重信解行證。弟子已聽聞教法後,便要實踐。這段經文是佛陀再次勸告弟子依教修行: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以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在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憂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導。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修行是要一心一意才不會放逸。「放逸」即是心散漫,好像走掉了的兔子。 如何才可以一心一意地修行呢?要「勤而行之」,要努力恆常地修。在何處修行呢?山間、空澤、樹下、靜室等; 意思是遠離憒鬧。何故要修呢?目的是「勿令忘失」,若不恆常地修便會容易且很快忘記。怎樣修?經常勉勵自己精進。佛陀比喻自己為「良醫」及「善導」,已為弟子開了良藥及指示了正確的道路,做不做、修不修,還是要靠弟子自己做功夫啊!免得將來才來後悔,沒有好好把握時光,浪費了生命、白活了!
2. 解決疑問
第二部分是解決弟子對教義信解上的疑問。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 眾無疑故。」
佛陀三問弟子,若對「四聖諦」倘有甚麼不明白的,便要把握最後的機會提問。「四聖諦」──「苦、集、滅、道」,盡涵攝佛陀教法。故佛陀殷勤地再三問弟子。因為與會大眾無疑惑故,所以無人發問。
「爾時阿㝹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阿㝹樓馱,又稱阿那律尊者,是佛陀大弟子之一。尊者觀察眾人後,代大眾回覆佛陀,以日月為喻,重申四聖諦是真實不虛的道理,法爾如是。即使太陽和月亮有所變異,佛所說的四聖諦也不會變異。
四聖諦可分兩方面去看待現實和理想的人生關係:「苦、集」是流轉生死輪迴的因果;「苦諦」是果,「集諦」是因。 說明了具逼迫性的「苦諦」和具招感性的「集諦」這二諦的因果關係。「滅、道」二諦分別說明了可證性和可修性的出世間因果關係,是解脱三界流轉的因果,真實不虛。
3. 斷除疑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第三部分,是佛陀解除眾人心中的疑惑。佛的弟子按修行程度上可劃分為三類: (一) 尚未證阿羅漢果的; (二) 有些利根的弟子,初入佛門便如閃電般迅速證果的; (三) 已證阿羅漢四果的弟子。
有些弟子尚未得道證果,對佛陀行將入滅,依依不捨,感到憂悲苦惱。即使已證阿羅漢果的弟子,心中還不明白佛陀為何要入滅,為甚麼不久住於世?
「阿㝹樓馱雖說是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為了令出家眾不再有懷疑而感悲惱,佛陀再次解釋,即使再住世一劫,終歸也是要取涅槃的,世間沒有生而不死、聚而不散的道理。佛陀的弟子,可度的已度,未悟道的,也已種下將來得道的種子。佛陀在世間弘法利生的事已經圓滿了,就是再留住在世,反而會增加弟子們的依賴。
「法身常在」有兩層意思: 佛弟子依法奉行,將佛法薪火相傳,延續佛陀教法,見法即見佛,等同佛陀沒有取般涅槃一樣,法身常在。此外,眾生皆有佛性、皆有法身慧命,只不過因客塵所染,未能證得。佛陀法身常在,入滅的是佛的應化身,是為了世人示現「生、老、病、死」苦而已。
4. 囑咐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佛陀以「三法印」一再囑咐弟子修行,及安慰弟子不應因為佛陀入滅而悲惱。
首先,是從第一個「法印」──「諸行無常」來說。世間一切事物均是因緣造作的。緣聚而生、緣散則滅,有聚必有離,都是無常的。這是世間普遍必然的道理。v接著,是從第二個「法印」──「諸法無我」來說。佛陀舉自己的色身為例子:色身只是五蘊假合,尚要經歷「生、老、病、死」苦,如《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四大苦空、五蘊無我。」此外,這五蘊身也是罪惡根源,經常令我們起心動念,為善為惡也是這色身,「五取蘊」的執取也是這色身,所謂 :「身是惡源、形為罪藪。」現在能捨棄這個罪惡之源的色身,好像去掉惡病怨賊般快哉呢!佛陀告誡弟子如是觀察「無常」、「無我」的道理,便證入「涅槃寂靜」的第三個「法印」。若佛弟子明白佛陀的般涅槃,對佛自身來說,是一切圓滿的、一切無遺憾的,又何足憂傷呢?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這段經文是佛陀總結及最後的叮嚀,提醒比丘「一心勤求出道」。「動」是指「欲界」,「不動」是「色界 」及「無色界」。因為三界無安,修行才可以出離三界六道,不用再生死流轉。如《法華經·譬喻品》云: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寥寥數句,已顯出佛陀對眾生的關愛! 最後,佛取般涅槃時間已到臨,勸諭弟子等勿再發言了。
(全經完)
總結
《佛遺教經》是佛陀最後之教誡,精簡地總結了佛陀一代教法。歷代不少高僧大德: 例如明代蕅益大師[2]、近代太虛大師及聖嚴法師等也曾註解。此經內容與《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四十二章經》等互相呼應,經文義理完備,所以也經常在注疏中被引用。
甚至唐太宗及宋朝真宗皇帝,也曾敕旨命令流通及奉行此經[3],應該珍而重之!
[1] 明‧蕅益,《遺教經解》,《卍新纂續藏》,第三十七冊,No. 666,p0645a17-a18,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37/0666_001.htm
[2] 同上註[2]
[3]《唐太宗文皇帝施行遺教經敕》及《宋真宗皇帝刊遺教經》,見《遺教經補註》,《卍新纂續藏》, 第三十七冊, No. 66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37/0665_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