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選讀──《佛說八大人覺經》(一)

《佛說八大人覺經》[1]是《佛遺教三經》之其中一經。這經主旨是佛陀開示弟子,若要成為自利利他的覺者,須修持諸佛菩薩所覺悟的八種聖道行。經文雖然只有375字,但簡短扼要,包含佛教精義,適合日常受持讀誦。


譯者──後漢沙門安清

「沙門」是梵文 śramaṇa的音譯,意思是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出家修行人。 安清,亦名安世高,未出家時是安息國太子。於後漢末靈帝建和二年 (148) 到洛陽,至建寧四年 (171) 二十餘年間,譯出佛經29部,內容包括介紹佛教的基本觀念,例如禪觀與法數等。


釋經題

「佛說」,是指釋迦世尊親口所宣示。「大人」,是指有智慧的人。 「八大人覺」,若要成為有智慧的人,必須要覺悟佛陀所宣示的八項道理。這八種項目 ,能夠令眾生,猶如諸佛菩薩般覺悟,成為具有精進、勇猛、智慧、大悲的有力大人。這八種法是:一、苦空,二、少欲,三、知足,四、精進,五、多聞,六、布施,七、梵行,八、心願。


經文解說
序分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此四句總標,是這經的序分,總括八大人覺; 及佛陀勸告弟子,恆常心繫誦念著這八種令人覺悟之法。 凡皈依三寶,依佛之教而修行,不論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可稱為「佛弟子」。「至心」:「至」是「到」的意思;「誦」是口誦,「念」是心念,誦念時用最誠懇的態度,身口意相應,耳到、口到、心到,敬仰思維。


正宗分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從這段至第八覺知,是這經的正宗分。「第一覺悟」先顯示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及不淨觀。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是顯示世間的無常觀 。無常有兩種意思:一是敗壞無常,二是念念無常。諸行無常,世間之一切事相,包括我們所居住依報的器世間,皆是不斷變化; 充斥著爭鬥戰亂、水火風災、疾病饑餓,及天災人禍。佛教相信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會經歷成、住、壞、空,而不會永恒不變。

但一般人都執著天長地久的觀念,覺得身邊或世上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不會變的。當有空難、海難等重大事故時,總會慨歎「無常」。 須知世間上的萬事萬物,不能獨立自存,不能自我主宰,剎那生滅變化,每一刻都是「無常」變化中。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是顯示苦空觀。佛教將有情眾生分析為五陰。「陰」是蓋覆真性的意思,唐玄奘法師後譯為「蘊」。身體由內四大; 即地、水、火、風,四種性質組成,稱為「色陰」; 世間由外四大而成。 受、想、行、識四陰,是有情眾生的精神部分。

「地、水、火、風」等四大觀身,「受、想、行、識 」四陰觀心。 五陰眾緣和合,假為人相,但眾生為無明愚癡所障蔽,對於身心和世界,生起依戀及貪著。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是顯示無我觀。佛告訢弟子,要覺悟身心世界,皆是遷變異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會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的現象。身體只是物質和精神現象,因緣和合而成的綜合體,並不是不變的實體。但我們內心經常、根深蒂固地執著,覺得有一個實在的「我」。所以,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妄認四大色身為自身相,引起種種是非、人我、分别及煩惱。世間一切事物,無真實性、無主宰性、無獨存性。當四大分離,這個因緣假合的色身,既不存在,何來有個可主宰的「我 」呢?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是不淨觀。「形」是身形,心約於內,形約於外。心為萬惡之源,眾生妄認四大為身,所以造惡、作惡的念頭,都是源於染污不淨的妄識心生起。如《四十二章經》所說:「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是總結上文。「如是」是指上述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的道理。佛弟子如果能夠諦觀、審察這四種觀法,體會到宇宙人生皆是幻化、虛偽、不實的;是苦空、無常、無我。依教修行,可漸漸遠離生死流轉,而得到解脫自在。

(下期續)


[1] 大正,第十七冊, No. 779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7/0779_001.htm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