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看飲食對身與心的作用?談佛經中的「食」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2024新的一年已到,飲飲食食是社交活動的常態,在此與大家分享佛法如何看飲食對身與心的作用,是保養?保育?善用?成就?人依食物營養身體、心要也要依營業來維持及成長!


四種食

人類需要四種食來營養生命及心靈,《成唯識論》分析如下: 

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以口、鼻受之。段食又分粗、細,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麵、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

二、觸食:以感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

三、思食:意指意志食、意念食、業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起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身根心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願活命」。依《大乘義章》卷八之解釋:「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說為思食、精神食糧等。

四、識食: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

支持身命是指身心的吸收及營養,《俱舍論》分析如下:

一段食,以鼻舌分分段段而食者,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

二觸食,以接觸而生起的喜樂及長養身體,如觀網絡書報而終日不食,亦不感飢。這是以觸之心來維持生命。

三思食,於第六意識所思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者。如人雖飢渴,思至飲食之處,當得飲食而身死,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

四識食,小乘為六識,大乘為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心識能支持有情之身命,故名食。

《增一阿含經》四十一曰:「一搏食,二樂食,三念食,四識食。」《成唯識論》四曰:「食有四種: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此四能持有情身命,全不壞斷,故名食。」

分別介紹《成唯識論》及《俱舍論》對四食的詮釋之餘,我們也應注意身心健康。運動是其一,必須要運動,身也需要運動。有修心的意向是動機,若配合實踐的方法,「身與心」的運動,始為通往圓滿生命的法門!祝福新的一年如意吉祥!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