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人間──LCS4畢業參學之旅有感(二)

在慈濟總部的茶舍裡,法護法師正分享此次慈濟之行的感受
在慈濟總部的茶舍裡,法護法師正分享此次慈濟之行的感受
LCS學員隨法護法師(披紅袈裟)參訪慈濟大學後與慈濟代表劉鈞安師兄在門前合照
LCS學員隨法護法師(披紅袈裟)參訪慈濟大學後與慈濟代表劉鈞安師兄在門前合照

續上

慈濟──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次日早上,從台北乘三小時火車到花蓮,參訪慈濟功德會總部。證嚴法師秉承印順法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囑托,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宏願,把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化作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慈濟總部位於花蓮慈濟文化園區,內含靜思堂、慈濟大學、慈濟醫學中心,緊鄰四周綠野,田園風光,烘托出靜謐安詳的氣息。

我們一行首先參觀內容豐富的慈濟展覽。慈濟以慈善為橋樑,學習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現」的無畏大愛精神。在三小時的參觀裡,了解慈濟如何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助人組織,發展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慈善團體。在本土以外,在發生自然災難的四川、緬甸、印尼、孟加拉,戰火中的車臣、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地,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慈濟為災民提供糧食、衣服、藥品等緊急援助,為災區建造房屋、開發水源、提供義診。大愛無疆,慈濟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種族間建立起和解與共榮,落實「大愛無國界」的理念,不拘泥於宣揚佛教理念。因此慈濟的成員不限於佛教徒,她接納多元宗教人士加入志工行列。在災區建設救災房時,甚至為當地穆斯林修建了清真寺,充分發揮佛教的無我的慈悲精神。愛與大智,不論屬於那一種宗教,都有它的普世永恆價值。

傍晚到訪慈濟綜合大學。慈濟大學本著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創校,除專業知識的傳播外,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大愛情懷,懂得尊重與關懷生命,能以宏觀視野與無私胸襟,發揮生命良能。在慈濟大學,我們聽負責人介紹基本情況後,觀看了遺體捐獻活動《無語良師》影片,亦參觀了解剖室,以及安放遺體捐獻者骨灰的大捨堂。證嚴法師以「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為號召,呼籲民眾以大愛燃燒生命,生前把握生命為社會奉獻,自願捐獻遺體往生後供醫科生解剖,以大捨傳承悲願。生命的奧秘與神聖,無法用語言表達,但可以用行動體現大愛與慈悲。「大體老師」捐贈觀空破相的智慧、妙演因緣的慈悲,引導學生在深入人體構造的奧秘之際,體會捐贈者無私的大愛,進而生起從醫的使命感,使慈濟大學的解剖課不僅是醫學教育,更是以死亡為起始的生命教育,達到尊重生命、超越生死的境界,是慈濟菩薩人間化精神的深刻展現。

參觀花蓮慈濟總部的製作工場,工人正細心雕刻着佛像
參觀花蓮慈濟總部的製作工場,工人正細心雕刻着佛像

第三天早上,我們與數百名慈濟志工一同出席由證嚴法師主持的志工早會。十多年來,每天早上七時正在花蓮總部靜思堂舉行早會,全球慈濟人利用連線直播同步參與,恭聽證嚴上人開示,以及來自慈濟醫院、人文志業中心、慈濟大學及各地志工分享。是日,上人開示訓勉志工,要實行節約環保、宗教共融、燃亮自己,照亮別人,「好事齊做添祥和」。上人觀機施教,藉事顯理,以即日新聞事件指出人心種種迷執,也開出了對治的良方。早會後,繼續參觀文化園區及靜思堂。靜思精舍是慈濟的發祥地,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也是常住眾們修行的道場。在簡樸而莊重、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舍園區,隨處可見常住眾辛勞耕作,遵從節用資源,愛惜物命、儉樸踏實的依律生活,節約開支以為慈善濟施,讓人強烈感受到一種能見、能觸、實實在在的佛教精神。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被慈濟優雅精緻的建築群吸引,不禁由衷讚嘆證嚴上人及慈濟人的設計理念。慈濟文化園區融合了人文及環保理念,在建築設計中處處展現「以人為本,擁抱蒼生」的精神,綠化建築發揮得淋漓盡致:善用太陽能採集充足的光線以減少使用電力;回收雨水作日常生活用水;設計雙走廊自然通風降低室溫;外牆皆選用耐用且容易保持的洗石子,而木質材料是指定的再生品種;寬闊的草地能讓每一位到訪者心胸更寬敞;靜思堂無聲訴說佛教精神的真善美……每一個細節,都讓人領略慈濟人文的細膩豐贍,潤物無聲。穿過一塵不染的鋪著木地板的精舍長廊,寧靜祥和,彷彿來到遠離塵囂的世外淨土。人間菩薩養成的慈濟道場,重現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在竹林精舍說法時的清淨環境,我們走在其中,深深感受其心靈淨化的良能。

慈濟劉鈞安師兄正向法護法師和LCS學員們介紹慈濟的農機產品
慈濟劉鈞安師兄正向法護法師和LCS學員們介紹慈濟的農機產品
參訪靜思精舍後合照 - 慈濟功德會就從這裏開始
參訪靜思精舍後合照 – 慈濟功德會就從這裏開始

參訪慈濟以前,一直認為慈濟以慈善為主業,弘法事業弱化,談不上真正意義的佛教道場與法脈,這次參學一改從前觀感。事實上,慈濟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本就是大乘佛教精神。慈濟的四大志業,實際上就是一種化人間為淨土的事業。證嚴法師以法華思想無量義經之法髓弘揚菩薩道,把存於藏經閣或學術殿堂或文字上的精神面拉回人間,在生活上去實踐,期望信眾透過四大志業以修福修慧,強調身體力行,是把佛教理想的佛國淨土建立在人間的體現,是佛教精神的偉大實踐。佛教必須關切世間、關切眾生,證嚴法師以慈善、醫療事業化行佛教精神,開闢了一條實現人間佛教的重要途徑,意義深遠。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