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中的樹木

《佛陀誕生》,犍陀羅,貴霜王朝(公元二世紀末至三世紀初),片岩,美國華盛頓弗瑞爾藝廊史密森學會收藏。
《佛陀誕生》,犍陀羅,貴霜王朝(公元二世紀末至三世紀初),片岩,美國華盛頓弗瑞爾藝廊史密森學會收藏。

樹木自古以來便是許多宗教傳統的重要象徵物,代表生命的本質,也是人與神之間的紐帶。佛教也不例外,樹木在佛陀的生命歷程中,尤其是在出生、悟道和寂滅的時刻,均居於突出的地位。在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悟道之處的菩提樹至今仍備受尊崇。這棵樹憑藉它強大的靈性象徵力量,在佛教的意象中佔有顯赫的地位。與許多其他佛教繪畫和圖像不同,樹木的表現手法不受拘束,可以隨俗而變,但始終不變的,是其作為物質與精神之間橋樑的作用。

美國華盛頓弗瑞爾藝廊(Freer Gallery of Art)藏有一幅犍陀羅浮雕,描述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誕下佛陀時的情景。摩耶夫人其時正在藍毗尼的一個樹林裏,當她知道臨盆在即,便抓住一棵柚樹,而她的孩子悉達多太子就在她的右脇出生了。浮雕中的摩耶夫人,姿勢呈三道彎(tribhanga),左右有侍從簇擁。她的手臂向上伸出,抓住樹葉,而一個小小的佛陀就在她的右脇出現。那樹葉不大像鵝卵形的柚樹葉,卻像古希臘羅馬雕塑中的老鼠簕葉,但那是一個傳說中的情景,象徵意義遠大於寫實的意義。

《菩提樹下的佛陀》,泰國陀羅缽地時期(公元七至九世紀),赤陶,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菩提樹下的佛陀》,泰國陀羅缽地時期(公元七至九世紀),赤陶,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悉達多太子自小生活奢華,三十歲左右離開宮廷,出家求道。儘管他曾追隨多位老師修行,卻始終無法悟道,直至來到了菩提伽耶。這時他又和樹結緣了,那裏有一棵與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菩提樹。他坐在樹下,開始沉思冥想,經過好幾天,終於獲得解脫,達至涅槃之境,覺悟成佛。菩提樹自此也就成為覺悟之樹。佛陀在樹下成道的一刻,在許多繪畫、雕塑和經文中都有描述,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在泰國陀羅缽地時期(公元七至九世紀)的一個佛教雕塑中,佛陀跏趺而坐,菩提樹從上遮蓋。樹葉呈心形,如真實的菩提樹那樣。

佛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離不開樹。他當時已屆八十高齡,據悉因為食物中毒而在拘尸那羅的娑婆樹林中調養。他吩咐最親密的弟子阿難,把他的身子放在兩棵娑婆樹之間,面朝北方。諸弟子圍侍在側,佛陀躺在榻上離世,進入大般涅槃。不少描繪佛陀滅度的雕塑,都沒有繪畫娑婆樹;但日本伊豆時代的一幅畫作,則在佛陀臥榻周圍畫上了娑婆樹,且樹葉呈黃金色。

《佛陀入滅》(細部),日本伊豆時代(1600–1868),木刻手繪著色。
《佛陀入滅》(細部),日本伊豆時代(1600–1868),木刻手繪著色。

佛陀一生的不同階段均有樹木伴隨,可見樹木在佛教裏的意義。至於在佛教藝術的其他方面,還可發現樹木的不同表現。例如,佛教天堂裏的樹木掛滿了珠寶,意味著修行者精神豐盛。而在佛國中央的須彌山上,也有一棵閻浮樹,是天界與地界之間的支柱,地位十分突出。


原文:
http://www.buddhistdoor.net/features/the-tree-in-buddhist-symbolism-and-art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