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不為自己擁有的成就、財物多寡而起慢心

圖:Pixabay
圖:Pixabay

《出曜經》說,眾生容易對自己的優勢、長處等產生傲慢自大的心理(「眾生為慢纏,染著於憍慢」)。無形中,慢心也形成了種種人際關係的障礙。

如何不為自己擁有的成就、財物多寡而起慢心?《大莊嚴論經》中說了一個故事。

這部經由馬鳴菩薩所造,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以歷史傳記、寓言故事等方式說佛理,內容包括佛陀前生、在世的修行經歷,以及多個譬喻故事等,特別著重布施的行持,以及念佛的功德。

經中提到,久遠之前,竺叉尸羅國有一條村,叫博羅吁羅。村中有一位名叫稱伽拔吒的商人,他原本家境富裕,後來家道中落,生活窮困,族人都看不起他,不跟他說話。

稱伽拔吒心灰意冷,離開家鄉到秦國去,另覓生計。多年之後,他在那裏功成名就,賺得許多財富,與一群朋友回到博羅吁羅村。

親戚、族人知道他發達的消息後,便在路邊擺設飲食、香花與歌舞音樂來迎接他。

闊別家鄉多年,稱伽拔吒已年紀老邁。他穿著不起眼的衣服,走在路上,鄉親族人都認他不出來,問他:「稱伽拔吒在哪裏?」

稱伽拔吒說:「他在後面。」

鄉親來到隊伍後面問:「稱伽拔吒在哪裏?」

他的朋友答:「前面那位就是啊!」

鄉親回到前面,問他:「你就是稱伽拔吒,為何剛才跟我們說你在後面呢?」

稱伽拔吒說:「稱伽拔吒並不是我這個人,而是隊伍後面的駱駝、驢子所背負的財物。」

鄉親聞言大奇,問道:「這是甚麼意思?」

稱伽拔吒說:「過去你們看不起我,現在聽聞有財寶才前來迎接。所以你們是為財物而來,不是為我而來。」

馬鳴菩薩解釋,這個譬喻是在比喻佛陀:當稱伽拔吒變得富有後,族人設置飲食來迎接他;佛陀也是如此──他未得道時、無功德時,眾生都不會供養他。佛知道眾生供養的是成佛的功德,而不是佛身;因此,佛雖然廣受一切諸天人等的供養,心中並無增減。

馬鳴菩薩接著說了一偈:「人天阿修羅,夜叉乾闥婆, 如是等諸眾,亦廣設供養。 佛無歡喜心,以善觀察故, 是供諸功德,非為供養我。 如稱伽拔吒,指示諸眷屬, 稱己在後者,其喻亦如是。」(一切諸天人等都供養佛,但佛並不因此而自喜,因為他知道大眾供養的是諸多功德,而不是他自己。就如稱伽拔吒,知道鄉親宗族並不是來迎接他,而是受其財富吸引而來。)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如聖嚴法師所說,依據因果法則,今日所得的好運或順境,都是源於過去累積善因、善種,於今日現行所致。因此,遇到順境時,不用太過驕傲;另一方面,今生遇到的困境,是過去行為的結果;現在我們可以面對它、接受它,這樣才不會繼續受苦。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繼續製造苦的原因。

法師開示,世間瞬息萬變,有順境、有逆境,「心裏知道不自我膨脹,也就不會自我貶抑;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遇到困難,就不致灰心,遇到順境,也不會張狂。」如此,當倒楣、失意時,也可有新希望;萬事如意時,也不為外在的得失、讚歎所迷惑而驕慢,這樣就能時時安住於當下的幸福(註1)。

延伸閱讀: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破解生死之謎


註1:聖嚴法師《事業經營的順境和逆境》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