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教徒追求的,首先是自己內心的和諧與平靜--佛教音聲說和平

去年新一任的蔣孜曲哲來哲蚌寺洛色林Pomra康村說法時攝,可以看到高僧出行時也會用到佛教的音聲。
去年新一任的蔣孜曲哲來哲蚌寺洛色林Pomra康村說法時攝,可以看到高僧出行時也會用到佛教的音聲。

「世界和平!」

知名人物被問:「你有甚麼願望?」這是經常都會聽到的答案。新年街頭訪問亦然。

你我聽到後,即時也許覺得麻木,心想:「答得好『行貨』!」

很難怪,因為一般人都相信「世界和平」是沒有可能的事。

然而,站在大乘佛教徒的角度,世界和平是信念,同時也是承擔。因為大乘佛徒須承擔普渡眾生的責任。若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有情皆獲解脫,換言之,眾生煩惱皆斷,那麼,世界又怎會不和平呢?

佛教徒追求的,首先是自己內心的和平,繼而推己及人;大小乘皆是如此。佛教音聲表現出來的,就是這種內心境界——和諧與平靜。其實,不只是佛教,人類傳統的音樂理念,追求的都是和諧,追求令內心平安和悅的音程和音調。西方音樂的基礎是和聲,英文稱為Harmony,亦即和諧的意思。中國音樂最常用的五聲:宮商角徵羽,簡譜唱1、2、3、5、6,這五聲被稱為正聲,與五行相應,亦與五味、人體臟腑等相應,相應便有共鳴,不和不能共鳴;歷史上,中國音樂的最高境界是「和」,在孔子以前的古書以至明清以降(不計近百年受西方現代派洗禮過的中國音樂),都可以看到文人對「和」的音聲的追求。

不過,音樂傳統上雖然崇尚和諧,但重視修行的佛徒也不能不小心。在沙彌或沙彌尼戒,以至八關齋戒中,其中有「不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的這樣一條戒。除了不睡高廣裝飾華麗的床外,還不能主動聽、看歌舞音樂表演。

為甚麼佛陀要制訂這樣的戒?很明顯,眾生貪嗔痴三毒未除,聲為六塵之一,歌舞表演更是聲色俱備,如果我們在欣賞時不能守護好自己的心,這一切都會變為煩惱的製造機器!

近年,佛教團體為向大眾弘揚佛教,會舉辦音樂會,邀請出家眾及在家眾演出。這是好事。我建議最好能把演出的內容以大螢幕展示,又或印成場刊,包括所唱頌的經文、偈頌等,可讓觀眾在欣賞時,能同時對其中的佛法作觀想,思維其中的含意,這實在也是一種法施。如果能藉場刊來解釋唱文內容,用一些淺白的文字,令在場者無論是否佛徒都能同沾法喜,回家後,這些場刊也可能是一枚枚的種子,有生根發芽,綠樹成蔭,果實纍纍的一天。

我旅遊中國大陸和台灣時,有時會乘坐朋友的坐駕。如果是長途一點的,而朋友又是佛教徒的話,經常都會聽到他們播放佛教音聲,這時,大家都不願意說話,心境有說不出的平和;特別熟悉的朋友,大家會跟著唱誦。我在想,繁忙的都市經常塞車,開車的人和乘車的人心情會特別煩燥,如果在繁忙時段播放一些佛經偈頌的唱頌,是否能令心情好過一點?

在印度或藏地,我的藏族朋友則喜歡一面開車一面聽高僧的說法錄音。說法聲也是一種音聲。

香港的地鐵和巴士上,我偶然也會遇到看佛經或低聲念誦佛經的人。至於在用手機聽音樂的,因為都帶著耳筒,那他們在聽甚麼就不得知了。但香港人壓力特別大,在街頭或車上,更常遇到的,是有人因芝麻綠豆小事口角,例如指責對方沒有禮貌,繼而可能就演變成互相漫罵,小則冷言冷語,重則粗言穢語甚至動武。這些都是聽得到或看得見的污染。人心靈上的不和平,在我們這個城市以至這個世界,俯拾皆是!

中國傳統文化有說「樂教」。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儒家文化禮樂並舉。佛法則講自心的調伏。燥動的心被調伏,這心便會平和。相信三寶的佛徒應相信佛法有對治燥動的心的能力,也應相信燥動的心是可以被調伏的。那麼,就讓我們從自己的心為起點,為世界和平盡一分力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