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建築藝術】簡介

中國佛教寺院的「寺」字在古代是代表官舍、官署。說文解字中解釋:「寺,廷也。」。佛教寺院的建築也是從傳統宮殿演變而來。寺院建築佈局嚴謹主次分明,講究與天地宇宙之間的天人合一之美,陰陽和諧、對稱穩重。歷史上最早的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於洛陽所建的白馬寺(AD68年),就是當時掌理國家事務招待外交使節的官署「鴻臚寺」改建的。自北魏以降,佛教大興寺院,也有許多帝王虔誠奉佛而「捨宅為寺」。禪宗興起後,初期不設佛殿而只有法堂,北宋始設佛殿,以「伽藍七殿」為規制。「七殿」包括: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淨、浴室。明代以後,伽藍配置已成定制。基本上以南北為中軸線,殿宇依序而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與方丈等,其後是藏經樓。東西二廂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

進入了莊嚴宏偉的佛寺,多數人上殿禮佛,或者僅走馬看花,匆匆的來去,有時候也分不清究竟到了佛寺還是道觀,甚至也不知道禮拜的是何尊神佛,更遑論多看一眼寺院中的藝術文物。其實,只要稍加用心觀察,佛寺的殿堂配置與伽藍佈局,還有建築設計中,總集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工藝等藝術的大成。其中有歷史、文化、文學、佛學等各個層面的知識,無論從歷史上傑出的高僧大德行儀、或從文化與文學的內涵入門,都有說不盡道不完引人入勝的故事。 同時無論是建築的設計或圖案紋樣的採用,處處都在傳達佛陀的教法,與象徵吉祥如意無盡的祝福,不僅蘊含了無限的先人智慧,也充滿了聖哲教化的契機。一趟佛教寺院知性之旅,只要懂得入門基礎的常識,往往會帶給我們豐富的精神饗宴, 與知識領域的提升。 看得懂則心領神會,甚至令人會心一笑,充滿法喜。記得參訪鼓山湧泉寺時,入口處山門的對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一般稱出家為「遁入空門」,既然已四大皆「空」,也不必關門了。短短的五言對聯,給予香客遊人深刻的印象。

本單元就是希望藉由初步的導賞,使讀者在參觀時能了解古來祖師大德在設計建造寺院的「匠心獨具」之處,進而從藝術中體會佛法,以下謹將較常見的一些佛教建築名詞配合圖片簡單介紹如下。

寺院平面格局:

中國佛教寺院或傳統建築依其規模大小的不同常見有三種格局:

【單殿式】: 一般規模較小的寺廟或道觀,只有正殿而沒有前後殿與護龍或迴廊的設計。
【單殿式】: 一般規模較小的寺廟或道觀,只有正殿而沒有前後殿與護龍或迴廊的設計。
【兩殿兩廊式】: 有前殿與後殿、左右護龍的格局,主殿為後殿,它的平面圖就像一個「口」字形。
【兩殿兩廊式】: 有前殿與後殿、左右護龍的格局,主殿為後殿,它的平面圖就像一個「口」字形。
【三殿式】: 有前、中、後三個殿堂的配置。
【三殿式】: 有前、中、後三個殿堂的配置。
【大殿居中式】: 此寺院格局就像一個「回」字形,大殿在中央,而前殿、後殿與左右護龍呈一「口」形包圍住中央大殿。
【大殿居中式】: 此寺院格局就像一個「回」字形,大殿在中央,而前殿、後殿與左右護龍呈一「口」形包圍住中央大殿。

【單殿式】:

一般規模較小的寺廟或道觀,只有正殿而沒有前後殿與護龍或迴廊的設計。

【兩殿兩廊式】:

有前殿與後殿、左右護龍的格局,主殿為後殿,它的平面圖就像一個「口」字形。

【三殿式】:

有前、中、後三個殿堂的配置。

【大殿居中式】:

此寺院格局就像一個「回」字形,大殿在中央,而前殿、後殿與左右護龍呈一「口」形包圍住中央大殿。

古建築面積通常用「開間」、「進深」、「架」等名詞來形容。

◎五臺山南禪寺
◎五臺山南禪寺

【開間】:這是中國傳統形容建築物正面寬度的用詞, 每兩根柱子的距離稱為「一間」。通常開間為單數,大雄寶殿多為五、九間,其餘多為三間。每一開間都有專屬名稱,正中間的稱為「明間」,其兩側為「次間」,次間外側依序為「梢間」、「盡間」。

以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五臺山南禪寺為例,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西元782年),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開間數與進深有一定的比例,以求和諧美觀。

五臺山南禪寺(圖片來源:http://www.tianjixing.com/gjz/stwd/stwd2-2.htm)
五臺山南禪寺(圖片來源:http://www.tianjixing.com/gjz/stwd/stwd2-2.htm)
【架】:這是建築縱深的單位,宋代以兩根桁木(檁子)之間的距離為「一步架」,建築的架數愈多就愈大。
【架】:這是建築縱深的單位,宋代以兩根桁木(檁子)之間的距離為「一步架」,建築的架數愈多就愈大。

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梁架透視圖,每一個桁木(檁子)之間的距離為「一步架」,由此圖可見其側面三步架,亦即進深三間。

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立面圖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廡殿頂。
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立面圖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廡殿頂。

參考資料:

中國工藝美術詞典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