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佛使比丘的禪修世界:出入息觀十六階

佛使比丘的禪修世界
佛使比丘的禪修世界

第一段:身觀念處
調節呼吸即是調節身體,使心平靜,稱為「身行定止」而達到「三摩地」(禪定)。

第一階:
習觀察長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詳情,如什麼是長呼吸?發生時有什麼感覺? 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和長呼吸混熟。

第二階:
觀察(短)呼吸一切詳情,在運氣、感覺、及對身體的影響等方面,與長呼吸做一番比較。和短呼吸混熟。兩種呼吸反覆運行,相互比較,結果便會洞識呼吸,明瞭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知道呼吸的影響力,必須如此認識呼吸。

第三階:
觀察這兩呼吸對身體的關係,稱為「身行」。肉體稱為身,呼吸也稱為身,兩者不能分開,必須知道兩種身的一切,才可稱為「知道一切身」。

第四階:
所謂「身行定止」,便是調節呼吸使其逐漸的平息,身體也跟著逐漸靜定,心因此也達到禪定。

──「跟走」

其法(秘訣或善,也即現代之所謂「技術」)便是在運行長呼吸時,對它慎密監視,好像在跟隨著他走一 樣,知覺一直緊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不離。
假定兩個距(據)點,上方在於鼻端,下方在於肚臍,這只是假定而已。呼氣進(吸)時氣息從鼻端進入一直達到肚臍,以此為終點別處不管。呼氣出(吐)時氣息又從肚臍開始走出鼻端,以氣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覺作(追)蹤的目標。氣息走進時知覺也跟著從鼻端走到肚臍,氣息走出時知覺也跟著從肚臍走到鼻端。假定有一條空管從鼻端通到肚臍,氣息在這條空管裡來回奔走,知覺也緊跟著氣息來回走,這樣設想久不會感到困倦。如果知覺走失使用力呼吸,使容易覺察,必要時可以大力呼吸已至發聲,聲隨氣加強感覺,即耳聽到聲音而心觀住於氣息,這樣雙管齊下也是好的,好在容易觀察。如果能修到知覺堅跟著氣息不放,堅定不移, 不會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階。

──「守觀」

知覺不再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了,只堅守在一個適當的地點觀望。這個適當的地點就是鼻端或鼻門,知覺在鼻門守觀,氣息走進鼻門時便立刻知道,但並不跟著走,坐著觀望而已。不過沒有呼出之前,有一個停頓時間必須提高警覺,以防知覺走失,呼氣時也一樣。只在鼻門守觀,應如守門人嚴坐執行。氣息運行時,粗也知其粗,細也知其細,進也知其進,出也知其出,這便是守觀。

──「取相」

守觀的一階練習純熟了,便可繼續修持觀照相境。以內眼觀視鼻端,不故以前觀察的是氣息,現在心已堅定了,在鼻端逐漸浮現出相境,代替氣息的存在。但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只要能夠(凝聚形相用來做)觀察,什麼相體都可以,而且這些相境隨人而異。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並不是實體,作用在於訓練心的定力。能夠一直寧觀著它不放,這叫「取相」。

──「似相」

運心變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種種需要的形體(變顏色、縮小放大、移動遠近),這叫作「似相」。

──初禪:尋、伺、喜、樂、一心境性

達到禪定的先決條件便是先要習熟「似相」,能變化相境操縱自如,然後攝念定觀在一個明晰的化相上,這就是說我們的心已經鍛鍊到十分精純,達到能夠控制自如的程度,可以開始提觀禪地五種感覺:

尋:心觀住(繫)於所緣的感覺。
伺:心滲透於所緣。
喜: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做事成功時覺得十分滿意的情境一樣,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於形色。
樂:因定靜而感到安樂,心曠神怡。
一心境性: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觀見「尋、伺、喜、樂、一心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禪的境界。如果達到這個初禪境界,便等於完成了「身行定止」階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標。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85-91

第二段:受觀念處

這裡的「受」便是指禪定裡的喜、樂感受而言。

第五階:
在每一呼吸上觀察「喜」發生的情形,熟識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視呼吸的一切一樣,知道什麼叫作「喜」?這狀態如何?為什麼會發生?有什麼威力?
喜受性粗,樂受性柔。當我們做事成功時,會歡喜得肉跳,有時更會高呼踴躍,表現出各種激烈的舉動,這便是「喜」。

第六階:
喜極之後必生安樂。 必須抹開喜念,以便露出樂念。樂念比較溫柔定靜,更加舒適,心曠神怡。這一階便是觀察這種樂受,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詳細觀察,直至純熟洞識,知道什麼叫作樂?正如我們洞識長短呼吸一樣。

第七階:
觀受(受即是行,心的真正支配者;「心行」;也即「喜」與「樂」)支配心的情境,喜與樂對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視,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修行觀察。

第八階:
抑制心行以達定止;消退心行的力量,不令其自行支配於心。如樂受發生時,引起煩惱與執著,我們便抑制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維樂乃屬無常,虛偽欺詐,不執著於它,樂念便會自然而退。蓋心的本性不喜歡虛偽欺詐,如果不思維觀察,便易受騙,但若明白那是煩惱與痛苦的禍源,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會消退。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93-95

第三段:心觀念處

直接修行御心。

第九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心的現狀:眼前的心正處什麼情形?喜或樂?貪或不貪?紛亂或靜定?污穢或清淨?我們都要完全觀透,是非善惡好壞完全知道。

第十階:
控制心使其生極喜,處在喜悅中。必須習到能控制自如,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全心都沈浸極喜的感覺中。

第十一階:
控制心使靜定。心由極細(喜)轉為靜定,不在喜悅了。必須學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第十二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解放心脫離染著。即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97

第四段:法觀念處

乃觀察法的演變。

第十三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諸行(第一階到第十二階)無常,直至適澈了悟為止。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一階,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

第十四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顯明的觀見貪欲消退,觀見脫離貪著。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欲念。

第十五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欲妄(煩惱與痛苦)盡滅。

第十六階:
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捨棄的情形。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97-100

合共四段,稱為「四念處」。

如果「四念處」修持圓滿,便能得滅苦之果,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所以修持十六階出入息觀,等於修持「四念處」與「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中性)一樣,結果都能得到一切智與解脫。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100

最簡單的修法:
同樣以呼吸為基本,
第一階:修心達到平定,用什麼方法都可以。
第二階:一直觀無常。
第三階:得離貪與熄滅等果道。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101

如果有時間與耐力,便修十六階的一種。 如果沒時間耐力,便只修三階的簡法。在不然連三階簡法也不能修,那只有修「覺知」兩字,時刻提醒警覺,在想、言、行之前必須先揭起知覺,比如要生氣時,要打人時,覺知在身便可平氣。有完全的知覺便不會衝動與疏忽。

[《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譯/圓光寺印經會印行]P.104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