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何處是生命永恆回歸之處? 蕭靜知與觀展者一起探索修行和輪迴

佛法修行可以是茹素打坐、是深居簡出、是在一處私人空間內的自省,卻又遠不止於此。佛法是在人間修行的皈依處,它以生活為憑藉、無處不見——從生活體會佛法,是蕭靜知將佛教融合其藝術創作之始。

自2018年起,蕭靜知便以藝術作品紀錄其對佛法的體察,為佛法賦予富美感的想像之餘,也將甚深微妙之法從靜院幽篁帶到大眾視野之下,分享當中的奧秘。八月初起,蕭靜知為她的創作舉辦「永恆回歸」展覽,剖析「輪迴」這一佛教概念對她自己、乃至對世人的啟示。  

蕭靜知為展覽開幕典禮致辭

蕭靜知說,從她接觸佛教之始,「輪迴」的概念便徹底扭轉了她過去的世界觀,對她意義甚大。對於生死,有人認為死者灰飛煙滅,也有人認為有天堂地獄之分。然而,如果只活短短一世便徹底消弭,很多事情便失去了意義,甚至可能使人陷入消極的虛無主義。若人死後去處不是天堂便是地獄,人間是非既不是涇渭分明,善惡該如何區分、誰判定我們到天堂或地獄?

蕭靜知自言曾患上抑鬱症,對人生陷入深深的困惑,直至在友人的介紹下,嘗試以佛法將世界的運行法則拼湊起來,方覓得脫離混沌的方法。「輪迴」的確是死後之事,今生也不會承載過去世的記憶。「輪迴」也絕不是怕死之人的憑空想像;對於正存活著的人而言,它的意義在於予人「知來者之可追」的希望,也在於讓人得悉自身脫離困厄苦痛的能力。

「輪迴」是生命週期的循環、是不斷的修煉,也象徵生命中反覆輪轉的難題。作品《罣礙》系列以曲折的筆畫描繪身陷囹圄的心理絕望,恰如置身一場無止盡的風暴。修行的人御風而坐、無懼風雨,試圖在其中淬鍊心智、超然物外,能置身於風暴中而保持內心澄淨。人多次輪迴來到世間,求從無盡慾念、痛苦裏超脫。今世的「小輪迴」中,人人都可從佛法中習得御風而坐的勇氣,正如《無盡迴圈》所示,痛苦雖編織成網罟,人仍可在此築起洞天。

《罣礙》之三
《無盡迴圈》之五

蕭靜知說,她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呈現美感之餘,也能使人接近真理。佛教教導我們放下對外在形貌的著,藝術卻離不開審美,審美自然涉及外相。放下執著形貌和審美兩者,該如何取捨呢?蕭靜知對此別有一番理解——常人總將佛教當作一尊佛像、一冊寶典,然而莊嚴的佛像、慈愛的眉目,只是吸引人們接觸佛法的楔子,就像蕭靜知的作品以絢麗的色彩、生動的視覺體驗作為接引,實則旨在引人入勝,傳達佛法中的道理。

《皈依三寶》一作以遊戲機的電子像素為創作概念,畫中描繪了「佛教三寶」的形象,寄寓人受到佛、法、僧的薰陶,並從每次輪迴中累積修為,最終超然於世、脫離輪迴,恍若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蕭靜知憑藉藝術家的想像力與巧手,讓佛法與現代體驗相互碰撞,以顯淺的圖像表現佛法構造的世界,頓時趣味盎然,打破佛法單一、沉悶和嚴肅的形象,可見藝術家的巧妙匠心。

《皈依三寶》

人身處三維世界,能俯視二維的畫布,感知藝術。蕭靜知的第三個創作理念,正是要突破平面的界限。《逐浪迴潮》採用蕭氏自創的「光影水墨」手法,結合當代光影藝術與傳統水墨畫,以立體浮雕描繪浪花。人生的基調是「無常」,正如激起的浪花千變萬化。在千重浪中笑看風雲,便成了修行的課題。「輪迴」的意義,可理解為在這無常和混沌的世界裏,隨著修行逐漸脫離「我執」建造的框架,看破是非、善惡與悲喜。

光穿透畫布、與浮雕的影子相交、舞動,將人帶入光影虛實難分的情境裏。觀眾被捲入浪花。觀者以視線觸碰作品時,便如一次次輪迴中探尋真理的過程。

《逐浪迴潮》

蕭靜知創作的過程,恰如一種禪修。「禪」是一種心境,可隱於市、隱於生活、隱於思緒。蕭靜知的電子像素畫,由無數張微小的絨紙拼湊而成。剪裁、粘貼、不斷重複,過程中藝術家身處靜謐的心靈空間內,感受時間的靜止,並覺察五感、再從中抽離。

將觀眾帶往真理,是蕭靜知以藝術為媒的用意。通過畫展,她把修行的個人經驗帶住公共空間。她以巧思營造作品的互動性,將觀眾引領至作品中,感受她分享的修行過程,以及探尋真相的用心。自然,要細味藝術中的佛法、探索「永恆回歸」的意義,還須修行者到場親身體會。

《永恆回歸》蕭靜知個展

開幕典禮: 2023年8月6日 上午10:30 – 11:30

展覽日期: 2023年8月1日至9月23日

開放時間: 上午10:00 – 下午6:00 (九月逢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佛光緣美術館香港館  香港九龍灣宏光道1號億京中心B座16樓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9d%8e%e7%ab%af%e5%ae%9c/" title="Posts by 李端宜"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李端宜</a>

熱愛文字與寫作,盼以筆鋒一訴胸臆、描繪人間百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