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阿含經》是學者公認為最早的佛教聖典,它記錄了佛陀住世時應機說法的實況,所以要探究佛陀的本懷,非研習此經不可。不過,《阿含經》傳到中土後,卻未受到重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甚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

甚麼是「阿含經」?

「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阿含經》共有四部,分別是《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記載了佛陀住世時施設教化的實況。

為甚麼佛陀說法的記錄會分為「四部阿含」呢?有學者表示這基於兩個理由:經文的篇幅及經典的宗趣。為了方便彙編經文,佛弟子便依照經文的篇幅,加以區分及整理。他們將經文最長的,編集成一部《長阿含》,其次是《中阿含經》,接著是《雜阿含》,而經文篇幅最短的則是《增一阿含》。這是根據經文的長度予以分類、編集。

就經典的宗趣來看,《雜阿含》揭露的是佛法真義,如蘊、處、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根本教義。《中阿含》是為深究法義的弟子,解決義理上的問題,提供修行上的指引。《長阿含》戳破其他教派的妄見,以彰顯佛法的正見,再藉由諸天、魔、梵的皈依,凸顯佛陀的崇高。《增一阿含》是結集佛陀教導諸天、外道、王族、居士等布施、持戒、生善積福等人天善法。

《阿含經》總攝一切法

《阿含經》是佛陀說法度眾的實錄,而依據「四阿含」的特色,我們可以窺見佛陀度眾的四種方法:一、對出家弟子直顯佛法真義,使他們依教奉行,如《雜阿含》所闡明的;二、對教義存疑的弟子,提供進一步的開導,令他們知所抉擇,如《中阿含》所說的;三、破斥不如理的思想及修行方法,並透過淺近的義理,顯示佛法正見,以誘化其信眾,如《長阿含》表達的;四、為人天眾開示去惡生善的方便法門,如《增一阿含》宣示的。

「四阿含」的宗趣,更被學者用以對應龍樹菩薩的「四種悉檀」(四種成就眾生的方法):一、世界悉檀,隨順世俗之法,說較淺近的道理,如《長阿含》;二、各各為人悉檀,依據眾生的根器,說不同的生善方法,如《增一阿含》;三、對治悉檀,針對聽法者的疑惑,提供對治、解惑的方法,如《中阿含》;四、第一義悉檀,直說佛法真義,使聽眾契入真理,如《雜阿含》。

「四阿含」的宗趣對應了四悉檀的意涵,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指出,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按照這說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四阿含」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為甚麼要學習《阿含經》?

「『四阿含』總攝一切十二部經」這結論與印順導師、聖嚴法師的觀點可說如出一轍。印順導師在《契機契理之人間佛教》中指出:「以 《雜阿含經》(相應部)為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別配四悉檀),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

聖嚴法師在楊郁文居士《阿含要略》的序文中,寫道:「我在三十三年前,也曾一度埋首於四部《阿含經》,並作了大量的筆記,故我也知道阿含聖典,是大小乘諸宗佛法的根本,是一切佛法的源頭活水。」

佛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原始、部派、大乘佛教。這些時期所出現的思想,其實都淵源於《阿含經》。佛陀的遺教,最初僅是依靠記憶的口口相傳,其後結集成最早的佛教聖典——《阿含經》。部派時代的佛教學者紛紛撰寫論著,以解釋《阿含經》的義理,由是產生了論析嚴密的阿毗達磨。「阿毗達磨」義為「對法」,是一種對佛陀教法,加以解釋及說明的法門。這後來成為了「論典」的總稱。

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三大學派:中觀、唯識、如來藏(佛性),這些思想雖各自不同,但都淵源於《阿含經》。如中觀的「中道」正見可追溯至《雜阿含》二六二經,阿難尊者為闡陀比丘講述佛陀對迦旃延尊者的開示;唯識學派所依據的論典——《瑜伽師地論》,更可說是以《雜阿含》為根本;至於,如來藏的佛性論則可回溯到《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由此可見,《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是一切佛法的源頭。

學習《阿含經》的另一個理由是:《阿含經》是以「緣起論」為基礎,而「緣起」思想又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了解阿含有助我們掌握佛法的基本教義。流布中的佛法是錯綜複雜的,它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改變,繼而衍生出不同傳承、面貌、特色的佛教。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必須釐清佛法的「真實」與「方便」,否則便會錯認方便為真實,而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假如我們能透過《阿含經》,把握佛法的基本教義,這樣便不會淹没於浩瀚的佛法大海中。可見,學習《阿含經》是相當重要的。

參考資料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1990):《原始佛教》,頁4-8。臺北市:靈山出版社。

印順導師(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頁1-11。臺灣:正聞出版社。

莊春江(2007):〈阿含〉,《漢譯阿含經辭典》,擷取自網頁: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9%98%BF%E5%90%AB&button1=%E6%9F%A5++%E8%A9%A2

黃家樹(2012):《淨土在哪裏》,頁1-10。佛教中觀學舍。

邱大剛(2015):〈《阿含經》簡介〉,《雜阿含經》,擷取自網頁: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8%BF%E5%90%AB%E7%B6%93%E7%B0%A1%E4%BB%8B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