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見得有佛及成佛後佛作些甚麼

(圖:Pixabay)

緣起

本文嘗試圍繞標題所示的兩個有趣而互相關連的問題而展開,並藉此闡述背後層層有關的佛理。前一個問題很基本,但不容易解答。因為如果有佛在,為甚麼見不到?如果沒有,那成佛豈不成了空話?對於這問題,本文嘗試從佛理角度切入,帶出「見佛」的真義和世俗在見相的誤區,即世俗往往流於以對比和有分別的角度來看待事情,所以無非是「非有即無」。但其實勝義真實卻是無分別、離有離無的,故並不說有與無。對於後一個問題,其實是有關佛一貫所作的佛事,如能從本文中體會、信受其中佛事的真義,那就間接解答了前一個問題,並由此悟入佛道。

「如何見得有佛」與「如何得見佛」

先說「如何見得有佛」。這當中,世俗自然以眼見為實,於是問題便變成「如何得見佛」。但這便墮入了「著相」的誤區。《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1]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2]此話怎說?其實一切有為法俱是如此。《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3]即是說,我們見到的世間諸法,都屬於有為法,都是有所造作的緣起法,而因為緣起(即有條件下生成),所以其性空,亦即無自性,其所呈現的相都只是暫時的、變幻的,而非永恆。但我們凡夫往往見相起執,即見相即起周遍計度,把事物概念化了、固化了。於是便以為事物是永恆的,但其實那只是概念上的永恆(即因概念化了,故此在腦中固化成永恆)。事物不斷轉化,但腦中的概念卻沒有改變。例如水,本由氫與氧組成,在不同條件下(即緣起),如氣壓、溫度、濕度,便呈現成固態、液態、氣態。即便是固態,其相也可能是霜、雪或冰。而水在電解之後,却又成了氫與氧,於是又變成另外一種事相了。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並非事物的本質而只是其表面事相,是虛幻不實而常變。

如此的話,那甚麼才是「見佛」呢?那就是見佛性如見佛,而非以相見佛。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為無明生煩惱的緣故,故此為客塵所染,佛性不顯,乃成凡夫。如能明心(真心)見性(佛性),那就猶如見佛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那什麼是佛性呢?簡單地說,那就是佛的德性,成佛的種子,亦即是空性,但其義實深遠。要深入了解可以參考拙文〈從『籠統真如、顢頇佛性』談到學佛行者的深忍〉中關於佛性的敘述。

這裏有一個「誰先見佛」的故事可作生動描述。《增一阿含經》〈第三六品第五經〉如是說,佛陀在人間時,有一次見到諸比丘、比丘尼等四眾弟子懈怠不願聽法,於是便答允三十三天統領釋提桓因之邀[4],赴三十三天為佛母說法,並用神足通隱其形體[5],使諸弟子不能見其所在。如是諸弟子翌日在人間不見了佛陀,即便有弟子以神通力遍尋三千大千世界,花了好幾天也不見其影蹤,於是以為佛陀已經涅槃了,便著急了起來。此時佛陀在三十三天的說法也近尾聲,便捨神足通,令具神通的弟子尋得佛陀並遙請佛陀再回人間。這消息片刻便傳遍諸弟子,人人準備迎接,並希望能排在前面,先見佛陀。有一個比丘尼名優鉢華色便以神通變作「轉輪聖王」[6],並成功地以莊嚴大威勢模樣,搶先排在諸王前面見到佛陀。然而佛陀卻對她說,這次須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是最先禮見如來的,沒有人比他更早了。為甚麼呢?佛陀解釋說,因為他雖然身在靈鷲山的一個山洞裏,但却能靜觀佛陀關於空的聖教以恭迎佛陀。能觀空、無我的解脫法門,這才是禮佛的真正意義。所以說,見空(即佛性)猶如見佛。

釋尊穢土成佛

次說佛所作事。這便要由《悲華經》中關於釋尊捨淨土而取穢土成佛之事說起。經中記載了一段有關寶藏如來在其一次法會中給諸菩薩成佛授記的事(其時釋尊尚未成佛),其中共計有一千餘菩薩授記之多,但其皆取淨土。時會中有寶海梵志者(即釋尊未成佛之前身),眼看著自己所教化的千多位菩薩,雖終能得佛授記,自然釋懷,但他們都只眷顧淨土眾生,乃念穢土眾生無佛救度,遂於寶藏如來跟前發五百大願,誓取娑婆穢土以成佛[7]。當時娑婆世界已是穢土賢劫,人壽千歲,釋尊乃誓於是時上生天上為諸天人講說正法,以作過渡,待至人壽百二歲時,乃從兜率天[8]下生轉輪王家,然後經苦行得道,並於人間示現成佛,救度五濁惡世中的眾生。經中有如此形容下生於五濁惡世時之情況者:世人因為諍訟、競爭而起恐嚇,相互畏怖,以穢濁心共相殺害,不信果報,破壞善法竟生歡喜心,心中無有善願,故此常聞地獄聲、呵責聲、破壞眾人和合聲、兵甲聲及飢餓聲等等[9]。這不啻是現世的寫照[10]。釋尊發願已,寶藏如來即為釋尊授記成佛。然後於是時大地六種震動,其震力遠達於其他十方佛土,驚動各方大菩薩即時由遠方赴會,讚嘆釋尊能發此殊勝大願,於五濁惡世中成佛,實是難得[11]

四弘誓和佛的三身

這裏得先解釋一下四弘誓和佛的三身。諸佛雖在授記時各發大願,儘管大願各不相同,但其中有四項元素是共通的。那就是四弘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即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四要。其中度眾生與斷煩惱其實就是自利利他。但自利利他圓滿仍不夠,仍須學習各種法門以度眾生始能成佛。佛具三身,即法身、報身與應化身。其中法身是實相真如之體,無二無別,故此諸佛皆同一法身[12]。報身則是諸佛長久以來修集所得的福慧資糧而成就的佛體,與所發大願有關,例如淨土中的佛身。應化身則是如來為化度六道眾生時隨緣顯現之體。此中法身不可見,報身只有地上菩薩可見,故凡夫只能見應化身。這就解答了本篇頭一個問題,即凡夫真的難以見佛。這也正是佛要在人間成佛的緣故,好讓其應化身出現於世及能在人間廣度眾生。

佛事之一示現成佛

前段《悲華經》中已經提及釋尊在人間示現成佛的緣起與大概,也就是佛在成佛後所作重要的佛事之一。如今在世上流通的眾多《阿含經》就是佛在世上說法的紀錄,而在印度孔雀王朝時樹立在各處的三十餘根阿育王石柱也是釋尊在世時示現成佛的歷史佐證。

不過這裏還得補充三點。其一是《法華經》中所強調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那就是佛到人間,主要目的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13]。亦即除了廣度眾生外,佛的示現在於引入佛法,並流布於世,好讓顛倒眾生能藉此開悟佛所示之知見,及能聞思佛法,修道入菩提。因為有了佛法,便知道此世有佛,而且眾生皆可成佛。其二就是釋尊其實久遠成佛,而非成於人間。《法華經》如此云:「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14]其所以在人間成佛,只是一種示現,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令愚癡眾生明白這真的是佛陀;而同樣地,在人間涅槃,也正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令眾生明白佛法之珍貴難得。其三是釋尊的報土,即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在釋尊眼中其實是淨土而非穢土。《維摩經》有云:「隨其心淨,則國土淨。」[15]因為佛心清淨,故娑婆是釋尊的常寂光淨土。在《維摩經》〈佛道品〉中舍利弗也曾為我們凡夫問了釋尊一個問題,為何諸佛國土莊嚴清淨,而獨釋尊所教化的娑婆世界如此骯髒,人心污濁?釋尊隨即以足趾按地,刹時三千大千世界頓成莊嚴佛土[16]。不過這是聖者所見,對凡夫及現實而言,娑婆世界始終是個穢土。

佛事之二:教化菩薩

除示現成佛之外,佛的另一非常重要的佛事就是教化菩薩。從上文「四弘誓」可以看到,諸菩薩圓滿自利利他後仍須繼續積極學習無量法門以度眾生。而領略這些法門的主要方法,就是在佛的法會中學習。從《華嚴經》〈十地品〉中可以得知,地上菩薩自初地起已能以願力得見多佛。而到第八地的時候,諸佛現其前,以佛之十力、四無畏示現諸菩薩,令其知尚須繼續努力以成佛[17],故能不捨眾生,不入涅槃。到第九地的時候,菩薩就能恆時入佛境界,常在三昧,得見無量諸佛[18]。到第十地時,諸佛灌其頂,受大智職,令其安住法雲地[19]。從這裏可以看到教化地上菩薩的重擔始終是落在佛的身上。因為只有佛才有足够圓滿的智慧教化諸大菩薩。在佛經中雖然也見到有十地菩薩在法會中肩負向其他菩薩講解的任務,但都是在佛的加持下說法。總沒有十地菩薩在沒有佛與會的情況下代佛說法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眾多大藏經中絕大部分都是大乘經,而大乘經是佛在偌大的宇宙中的法會對大菩薩的說法,所以都是佛成佛後在不同的時空中所作的重要佛事紀錄。例如在《楞伽經》經首提及與會的大菩薩,都「已通達五法、三性……遊戲無量自在……一切諸佛手灌其頂」[20]。由此可以得知與會的大菩薩其實都是十地菩薩。但即使如此,這個法會都只能夠由大慧菩薩為其上首,與佛對答。又例如在《大乘密嚴經》經首亦說,與會的有「十億佛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俱」[21],可見其與會大菩薩的數目直是異常巨大驚人,而這些菩薩都「能成就如幻首楞嚴法雲三昧」,所以其實也都是十地菩薩來的。但即使如此,都只能由十位上首菩薩代問,其中包括有金剛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大慧菩薩等等。

如此可以見到,每一個佛所教化的世界的眾生(包括凡夫和菩薩)實在非常繁多,而教化的重擔始終落在佛的身上,尤其對高階菩薩的教化則非佛莫屬。而這浩瀚的大藏經都是佛教化凡夫菩薩與大菩薩法會的紀錄,可見佛的責任重大,而其工作量亦十分繁重。

結語

總而言之,不可以相見佛。因為「凡所有相,盡皆虛妄」。世間所有相,都是緣起法的暫時顯現,並非真實。要從見佛性、空性以見佛。眾生皆有佛性,故應從心中求其內在之佛性,而非向外攀緣以求心外之佛。釋尊曾於二千多年前於人間示現成佛,藉以引導眾生明白人人皆有佛性,亦藉以流布佛法於世,以期顛倒眾生藉之悟入佛之知見,明真心,見佛性。佛亦肩負教化菩薩之責,通過各種法會開示引導佛之知見,令眾人開悟,以成就未來之佛。而這些眾多的佛事都紀錄在現存於世浩如煙海的大藏經(包括大乘經與阿含經)中[22]

最後一談中觀為何以「離有離無」看待「有」與「無」的問題。世間以有分別、相對智看待世間法,故是「非有即無」。例如說「世界是有」,那既說是有,即便對比無而說。於是便生疑問:在有世界之前,世界便是無,那如何從無成有?還有,既然現在是有,那將來是否亦可變無?那無的世界又會是如何?這便是釋尊所不答的「十四無記」[23]。但其實這些都是顛倒中的顛倒,是錯誤的問題,無謂的戲論,最後只會跌入一層又一層的悖論而已,於修道無助,於智無益。

延伸閱讀

你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嗎?


[1] 《金剛經》如是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則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金剛經》亦有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所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3] 《金剛經》經末總結偈。

[4] 釋提桓因是忉利天天帝,是護持佛法非常精進的一位天帝,在欲界的第二天,共有三十三個宮殿,所以又稱三十三天。

[5] 神足通是指修行人經過修行而具得的智慧能力,即得如意自在之神通力,即身能飛行,如鳥之無礙;移遠令近,不往而到;此沒彼出,一念能至。

[6] 轉輪聖王是具有大福報的大王,包括財富第一、相貌莊嚴端正、健康無病、長壽等等。轉輪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

[7] 娑婆世界是釋尊所教化的世界,包括我們現居的世界。此世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

[8] 兜率天為欲界六天之一。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有內院和外院。外院仍是欲界天;內院則是淨土,是準備下生於人間的佛所暫居的淨土。

[9] 《悲華經》如此形容佛陀下生人間時的情況:「互相畏怖起於諍競,以穢濁心共相殺害,……於善不善不信果報,……於滅善法生歡喜心,……眾生一切心中無有善願,是故常聞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疾病聲、……破壞眾人和合聲、他方國賊兵甲聲、飢餓聲」等等。

[10] 雖然現在離釋尊下生時間已踰二千多年,但其實對比一劫的時間來看,其時甚短。

[11] 當時讚嘆釋尊能於五濁惡世穢土中成佛者,實為當時得佛授記的千多位菩薩中的表表者,其中包括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虛空印菩薩等等。

[12] 《華嚴經》〈如來現相品第二〉有偈云:「諸佛同法身,無依無差別」。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所言眾色彩,令入此法中。……諸有少智者,不能知此法,慧眼清淨人,於此乃能見」。

[13]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有云:「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14]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有云:「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15] 在《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佛在答長者子寶積問題時,如此說:「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16] 在《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中,舍利弗曾對佛陀問難:「『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17] 《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如此云:「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作如是言:『……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

[18] 「菩薩住此第九地,……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恒見諸佛未曾捨離。」

[19] 「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是名菩薩受大智職。……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20] 《楞伽經》經首云:「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其上首。」

[21] 《大乘密嚴經》〈密嚴會品第一〉有云:「十億佛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皆超三界心意識境,智意生身轉於所依。成就如幻首楞嚴法雲三昧,……為無量佛手親灌頂。」

[22] 《中華大藏經》自1984年開始出版,全部106冊。收集了經籍約4,200餘種,23,000餘卷,約一億多字。如此可見非常浩瀚。

[23] 十四無記,又作十四不可記、十四難,乃十四種之不記答。即對於外道以顛倒之見來問難之十四種事,佛置之不答。此「十四難」總的來說就是—-世間是常還是無常、世間有邊還是無邊、如來死後是有還是無及命身是一還是異等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