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伸手不見掌,見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前幾天狂風暴雨,打開窗戶,伸手不見掌。有朋友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擋風玻璃上的撥水在暴風中突然飛脫,雨水瘋狂地拍打車窗,視線變得模糊一片,也是伸手不見掌,但在公路上又不能突然刹車,只能繼續前進,憑感覺駕駛,沿路驚險萬象,幸好最後也能安全歸家。

除了「伸手不見掌」,近代常見的說法是「伸手不見五指」。兩者均形容光線非常暗,看不見周圍的事物。例如錢鐘書《圍城》中有云:「夜黑得太周密了,真是伸手不見五指!在這種夜裏,鬼都得要碰鼻子拐彎。」這裏的「伸手不見五指」,形容的是天色暗黑,因此不能看得清楚。

「伸手不見掌」出自宋代的《五燈會元》。《五燈會元》為我國佛教禪宗的一部史書,於南宋理宗年間由杭州靈隱寺高僧普濟(1179-1253年)編集,一共二十卷。「五燈」是指五部記敘禪宗世系源流的燈錄;「燈」指以法傳人,如燈火相傳,輾轉不絕。燈錄之作,萌芽於南北朝,而正式之燈錄則出現於禪宗成立以後,經歷代相續,至宋代達致鼎盛,此後元明清各代皆有繼承傳統,續而不盡。

《五燈會元》卷十二臨濟宗有金山曇潁達觀禪師(989-1060年)一章,當中有云:

「問:『如何有和尚家風?』師曰:『伸手不見掌。』」

此語何解?「不見」即離見,意指若心離見,不起分別、執著,則可離相見性,智照無遺;意思指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都是平等不二,不會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同樣出自宋代的《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十三也有提及從瑾禪師(1117-1200年)語:「開口不見齒,伸手不見掌。夜半忽相逢,葛藤長萬丈。」

正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所說,也是佛法的根本原則,意思指: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是因緣而生的,只要不去執著它,就會生起智慧。

一切相都是虛妄相,都不是真實相,只是現象有的。一切緣生緣滅,因為因緣的湊合而有了現象,其本性空,絲毫沒有自性。一旦其他因緣產生,現象就會出現變化,因此稱之為虛妄相。這是一切事物的實相真理,既然清楚知道一切不是真實相,我們就不該受到困擾而產生執著與煩惱,沒有執著與煩惱,智慧就出現了。

凡夫的表現是凡所有相,眼見為實。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凡所有從表相所見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從這些表相上面,所見到聽到聞到嘗到的這一些,統統不是實在,而是虛妄。伸手見掌、眼見為實,我們容易被自己的感官所矇騙。明心見性的表現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手掌是色身的一部分,但那是虛妄之相,而虛妄之相是千變萬化的,只是五蘊假合而成。假若人在相上面執著、在相上面計較、在相上面分別,那就會造成很多煩惱。

伸手不見掌,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有此境界,能於一切相而不染住,則不生無常變化的觀念或見解,即見真如自性。

延伸閱讀

讀誦《金剛經》能夠不執著?關鍵就在這裏⋯⋯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