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以音聲佛事,現佛門莊嚴:東蓮覺苑舉行「欣求和樂」共修

四眾弟子以「鳴法鼓,散妙華,舉梵唄,念佛號」等方式,展現了佛教「慈悲和樂」的精神,讓參與的大眾身心安住。(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東蓮覺苑聯同大覺福行中心、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普光明寺,於本月初在跑馬地山光道東蓮覺苑,舉行兩場音聲佛事——「欣求和樂」。真言宗居士林散妙華,大覺福行鳴法鼓,東蓮覺苑演禪音(以五會音聲稱念觀音聖號)等方式,展現了佛教「慈悲和樂」的精神,讓參與的大眾身心安住。一連兩日的佛事,逾百名信眾參與,在首場佛事中,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開示了心靈培養、與人相處的關鍵。大覺福行中心住持衍璇法師,則為大眾開示離苦得樂的心法。

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正在向大眾開示(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從共事中達成共識

在佛事開始之前,苑長僧徹法師向大眾開示,謂「修善斷惡,自淨其意」乃佛教的宗旨。作為佛教徒,如果我們想實現「修善斷惡,自淨其意」的目標,就必須依賴佛法的指引。我們亦需要學懂如何讓自己的身心安住,才能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獲得利益,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安住身心的法門雖然眾多,譬如參禪、念佛等等,但是「我們必須選擇一個方法。當有了方法的時候,我們才有個對境,並藉由這個對境來培養、淨化自己的心,以達到淨念相續的效果。」我們將這種淨化的心,「運用到生活、工作中,與他人互動時,才能夠和樂共存。」

在佛教中,「和」通常是指「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它涵蓋了思想、制度、經濟三方面,是團體成員共同生活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運用這六種方式與人互動,這樣才能於共事中達到共識。」而這場音聲佛事,正是藉由佛教的唱誦方式,來呈現佛教的和樂氣氛,並透過安住在這種氛圍中,來達到培養、淨化身心的效果。

執著於某個固定角色,會帶來痛苦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衍璇法師,則提供另一個「洗滌心靈」的法門。法師表示,人的身份是多重的,「譬如在大覺,我需要負責一些事情,但當我來到東蓮覺苑,便要依從苑的安排。」人的角色,往往隨著活動場所,社會身份的變化而改變,「如果我們將自己塑造成某個固定的角色,痛苦便會產生。所以,我們是要苦?還是要樂?就端賴我們心的抉擇。」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衍璇法師正在鳴法鼓(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眾法師們以「五會」音聲稱念觀音菩薩聖號。(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眾法師們正在唱誦「八吉祥祈願文」。(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香港真言宗居士林眾居士們正在散妙華(圖:由主辦單位提供)

時近年尾,法師給予大眾的寄語是:要老實面對自己的問題。「回顧過去的一年,做得好的地方,我們要繼續努力。做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檢討。我們都不是聖人,每個人都可能犯錯,重要的是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錯誤,然後努力改進。最怕的是,我們犯了錯卻又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生病,卻假裝自己沒病。」諱疾忌醫,無疑是對自己不慈悲。

對於一些人來說,何謂慈悲並不容易把握,所以法師建議可先學習甚麼是尊重。「對於上司、老闆,我們都會尊重,但對於平輩、後輩呢?我們又懂不懂尊重,懂不懂以禮相待呢?」最後,法師強調,我們必須學習謙卑,懂得付出,學會接納別人。

歷時兩小時的「音聲佛事」,四眾弟子透過「鳴法鼓,散妙華,舉梵唄,念佛號」等方式,讓大眾一起共演「慈悲善願的禪音」,亦「啟動對社會大眾和樂的祝福」。

延伸閱讀

初機者為何應注重佛門行儀?僧徹法師開示唱誦、修持與人生正行之關鍵處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