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遊戲決定生死--韓劇《魷魚遊戲》高明及無力之處

本來對於《魷魚遊戲》興趣不大,因為聽聞是以遊戲決定生死的故事,覺得那是類屬日本人才想到既變態、殘忍又離地的概念作品。後來可能因為劇名引起好奇,或是因為主角是影帝,或是那天湊巧地有空,筆者上網看了一會,就停不了下來,看後一直有個疑問:為何會給這「荒謬」劇帶著走?為何會心有戚戚然?後來知道它有可能成為史上最多人看的劇集之一,高興又悲哀地想到世上多有共鳴的觀眾。

許多人很快地跑出來指責《魷魚遊戲》抄襲,或不夠「高明」──遊戲太簡單,角色太刻板,就像食慣魚翅飽魚的豪客,蔑視可以得到食客歡心的白菜豆腐。其實,筆者也奇怪同一類型的戲早已出現多年,前一部較惹人留意的日本劇集更是在同一平台上映;這一部全劇都用韓文,遊戲也只是韓國人傳統的六個童年遊戲(雖然第一個遊戲原來是中西多國都共有的)。除了奪目的美術設計和演出自然、生動的多位人物角色,竟能不分地域和文化地打動全世界人類的心,關鍵在哪裏呢?

後來讀到集《魷魚遊戲》編劇和導演一身的黃東赫先生的訪問[1],才知他高明之處。他剖析這部心血結晶的人氣秘訣就是「好懂」。他解釋,《魷魚遊戲》不像其他日本電影《大逃殺》相關作品裏的闖關遊戲那般複雜難解,以及總會有天才般的主人翁出現,解決問題與通關不同。它的獨創性就在:「第一,我們選擇了小孩子玩的那種最單純的遊戲,全世界的人都能在30秒之內了解遊戲規則,因此可以把更多焦點對準人物的情緒。第二是沒有一個人闖關到最後變成英雄,這部劇是關於失敗者的故事,不是英雄,也不是天才。」

黃導演的分析,不獨驚醒很多喜愛追求玄虛、賣弄聰明的創作者,更教人想起古龍所說的武林高手,沒有花招,直接一撃;又如禪修者,不靠概念、推理,從感受直指人心,更具力量!筆者同意它另一優點是貼近現實,在這全球多因高樓價、失業、投資或投機失敗而飽受折磨的觀眾群中最易引起共鳴,並迴音不絕。

不過,整體來說,這劇集重於摧毀人那脆弱的良心,尤其是面對生死存亡的選擇,其中縱有一兩段自我犧牲,更像只是不幸者絕望的放棄。那正面的力量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有如微弱的星火,令人慨嘆、無力,也更教人懷念同樣講邊緣人的另一部韓劇《我的大叔》──那劇傳遞另一訊息:只要打開心窗,抱著對人性的信心,由自己做起,總會遇到同樣有多有少善良的親人或朋友,互相扶持,大家不再孤單,發覺原來不是一直沉入深淵,而只是在黑暗的隧道携手同行,不久便會見到前面出口的光明。


[1] 《魷魚遊戲》魅力為何能橫掃全球?催生者導演黃東赫揭秘:這是個關於失敗者的故事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25694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