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佛教與粵劇藝術交匯的重要時刻,在資深粵劇藝術家羅家英的帶領下,其指導製作的原創佛教粵劇《南粵禪僧》,再次呈現舞台,為慶祝東蓮覺苑建苑九十周年增添一筆文化成就。《南粵禪僧》以禪宗六祖惠能的修行故事為題,透過粵劇特有的表演形式,詮釋頓悟哲理與佛教智慧。今年12月,這部備受好評的作品將於西九戲曲中心載譽重演,為觀眾帶來新的感動與啟發。
在專訪中,羅家英向我們娓娓道來《南粵禪僧》創作的點滴。從藝術表現到佛教內涵,從創作挑戰到文化使命,他以深刻的思考與豐富的表演經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跨越宗教與藝術邊界的文化畫卷。
從佛經到劇場:禪宗思想的舞台詮釋
六祖惠能的故事,從其童年到頓悟成佛,蘊含著無窮哲理。《南粵禪僧》將這些深刻故事通過粵劇「唱、做、唸、打」的形式,展現給現代觀眾。羅家英表示:「六祖慧能以一首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展現了禪宗頓悟思想的核心。他並未通讀經典,但他憑智慧領悟了菩提自性,這正是禪宗的獨特之處。」
當被問及此次《南粵禪僧》重演有何改動時,羅家英坦言:「我們這次的演出會更加完善,對某些環節進行了微調,讓節奏更緊湊,效果更精彩。」他亦談及製作過程中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忠於佛教精神,也要讓劇本具備戲劇性。例如,在語言部分,我們向法師請教讀音與經義,確保準確無誤。」這種嚴謹的態度,源於他多年來對粵劇藝術的深厚造詣,也體現了東蓮覺苑對佛法傳承的重視。
六祖惠能的故事,對許多人而言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如何在粵劇舞台上以「唱、做、唸、打」的形式呈現,既保留核心的佛教內涵,又兼具藝術吸引力,無疑是一大挑戰。羅家英指出:「六祖的故事中有許多戲劇張力,例如他如何在生死邊緣堅持修行,如何憑一首詩偈讓五祖弘忍相信他已開悟,這些情節都極具感染力。」然而,由於劇場的時間與篇幅限制,劇本必須進行取捨,只能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我們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對故事進行取捨,確保在舞台有限的時間內,既展現六祖的修行智慧,也能以動人情節吸引觀眾。」
他特別提到禪宗頓悟的哲學意涵:「頓悟不是靠閱讀佛經的數量,而是一種突然的領悟,是一種跨越三界、消除煩惱的智慧。這種思想,不僅深刻影響佛教,也在今天的社會中具有重要價值。」
跨越文化界限的合作經驗
談到與東蓮覺苑的合作,羅家英印象甚佳。他說:「去年首演後,我們與東蓮覺苑的法師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礎。他們與劇組成員分享了許多佛教故事與義理,也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寶貴建議。」羅家英特別提到,東蓮覺苑作為香港島首個佛教道場,其歷史與文化意義深遠,這次合作也讓他對佛教精神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正如苑長僧徹法師曾在去年首演時強調,以戲說法是一種「方便法門」的具體體現:「《華嚴經》云,『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戲場既能吸引眾生,又能藉此弘揚佛法,引發善念善行。在歷史上,明末清初的智達法師曾以崑曲編撰《歸元鏡》,弘揚佛教思想;而東蓮覺苑自創辦以來,也多次通過佛化劇傳播慈悲與智慧,這正是我們此次創作的精神傳承。」
儘管羅家英並未正式皈依佛教,但他坦言:「我一直以虔誠的心態對待佛教,日常禮佛、待人接物均保持一顆善心,這些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希望通過《南粵禪僧》的演出,不僅弘揚佛法慈悲精神,也促進粵劇與佛教的文化交流。
佛教與粵劇的文化交融
作為一名粵劇老倌,羅家英深知粵劇的文化價值與傳承意義。他指出,過往劇目雖然有許多與佛教相關的題材,例如《羅卜救母》和《佛祖出世》;但相較之下,佛教故事在粵劇中的比重仍顯不足。「我希望《南粵禪僧》能讓更多觀眾認識粵劇的多樣性,並感受到這門藝術形式在傳遞宗教義理方面的潛力。」他又強調:「粵劇有三百年的歷史,其表演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南粵禪僧》不僅是一部講述佛教人物的作品,更是一次文化價值的體現。觀眾的每一次欣賞,都是對粵劇文化的一份支持。」
《南粵禪僧》的重演,是佛教與粵劇的一次深度對話。在慶祝東蓮覺苑建苑九十周年之際,這部作品不僅是對禪宗智慧的致敬,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盛會。讓我們於12月13日至14日相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在粵韻與禪意中感悟智慧,體驗藝術的無窮魅力。
受訪者簡介:
羅家英,BBS,MH,出生粵劇世家,是香港粵劇老倌及資深影視演員。自8歲起,已接受父親羅家權及伯父羅家樹的嚴格培訓,學習粵劇的基本功架,並曾師從吳少廉、粉菊花、呂國銓、劉松鶴、劉洵和李萬春等名伶。1988年,與汪明荃創辦福陞粵劇團,以傳承傳統技巧,並開嶄新風格為宗旨,推廣粵劇文化。他先後於2012年及2018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及「銅紫荊星章」,表揚他在推廣粵劇藝術工作上的貢獻。2019年起,任職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茶館劇場的藝術策劃及茶館新星劇團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