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有助煉成精英——「百喻人間」系列之二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原典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於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百喻經》卷一第十六 「灌甘蔗喻」(CBETA:T04, no. 209, p. 545b08-13)

《百喻經》中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人同時種植甘蔗,並彼此約定誰種得好的甘蔗有獎賞,種植不好的要重罰。其中一個人心想:「甘蔗本來就很甜,若把蔗汁榨出來灌溉甘蔗,種出的甘蔗一定會甜美無比,肯定會比對方的更好。」於是他就榨出甘蔗汁,並灌溉甘蔗田,後來發現田裏甘蔗苗的根已經腐爛,原本期望增加甘蔗的甜美,結果所有的甘蔗全都壞死了。

新學年開始,莘莘學子可以返回校園,逐步回覆正常的上課。過去接近三年新冠疫情反覆,不定期的停課,以致課程不得以簡化甚或簡略。教育界在這段時間積極解決教學問題,提出以網課、網上活動等代替,務求令師生多互動,儘量跟上進度及保持同學間的聯繫。家長面對在群組中分享各種網上課外課程、活動、精英訓練及輔導等,眼見其他家長提及對孩子的各種好處,於是也跟著報名參加,唯恐孩子被排除出未來的精英行列之外。然而這類課程及活動對自己的孩子是否同樣適合?是否孩子真正所需?孩子一整天坐在螢光幕前「學習」、「參加活動」,反而真正休息或活動身體的時間少了,精神更難以集中,對學習及成長未必有幫助,亦未必能達到家長所預期的效果。

父母當然關心子女學業,期望他們用功考取好成績。但若然關心過度、期望過高便會生起煩惱:要求過度是佛法中的「貪求」,而這種「貪」因為被「關心」所包裝,未必輕易察覺到。校園是集體學習的地方,身處主流教育的考試制度中,家長對子女有關切之心是無可否定。然而愛之深,眼前被關心所包裝的貪所蔽,便會看不清楚孩子的真正需要,未能因材施教,令孩子添加無形的壓力,甚或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佛陀對於弟子的教化向來是觀機逗教。佛陀其中一位弟子名叫周利槃特,經典中記載他非常愚鈍。他的愚鈍,就連其哥哥也無計可施。周利槃特那一位天資聰敏的哥哥,名叫摩訶槃特,自幼多聞佛法,長大後如願出家,很快證得阿羅漢果。摩訶槃特也接引弟弟出家,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教導,周利槃特學習進度緩慢,甚至沒有寸進,往往一段簡單的教法或偈語,反覆念誦多次亦未能夠記得住!因為這樣,哥哥對周利槃特很失望,便建議他還俗回家。雖然愚笨,但周利槃特很喜歡出家修行的生活,對哥哥的建議很是傷心,一邊收拾包袱一邊哭。佛陀得知原委後,給他一塊抹布教他協助僧團的清潔,同時間持誦「拂塵除垢」一偈。開始時周利槃特仍是記得一字又忘了另一個字,可是他很有毅力,努力的清除塵垢,服務大眾,也依佛陀所教精進的持誦「拂塵除垢」。漸漸他體悟佛陀的教法,終於掃除內心的塵垢,重現智慧之光。

教科書教育孩子切合當代環境生存的知識及技能;佛陀的教法是生活的教育,亦是生命的教育,是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教育的成功重點在於以人為本,每個人資質不同,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的品德、自信及毅力也同樣重要。家長關心孩子學業之餘,亦可多觀察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鼓勵孩子作多方面的嘗試,發掘長處,培養出信心及毅力。讓孩子有自信的成長,更能掌握自己的未來,發揮所長,煉成朝向光明的人生道路。

延伸閱讀:
缺乏正見,愚痴顛倒:現代賣豬仔事件與「二子分財」、「指鬘殺人」兩個故事的啟示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