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久遠的事了。
那一年大學畢業不久,響應東華三院的號召,參加了一項扶貧工作。經過面試與遴選,我們一行三十多人,揹著笨重的物資來到粵北一處偏遠山區,那是全國最貧脊的地區之一。一連七天,我們探訪當地居民,並給山區的兒童講課。山間裏的學校陳設簡陋,課室內沒有任何先進的教學設備,桌子椅子都是破破爛爛的。課餘我們就在戶外的操場上擺遊戲攤子,與孩子玩耍。這些孩子穿的都是破破爛爛的,有些孩子更是赤腳而來。教了甚麼課,玩了甚麼遊戲,這些都忘記了,只是依稀記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操場上留下了許多笑聲,貧窮並沒有奪去這些孩子享受歡笑的權利。
才幾天的課,說實在能教到他們些甚麼呢?破破爛爛的教室,被孩子的朗朗讀書聲給溫暖起來了,在他們的眼裏,有書讀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農村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一點都沒錯。眼前這些只有十歲八歲的孩子,自小便要幫忙種田插秧,趕牛餵豬等。
我們希望能給孩子帶來一個訊息: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窮且欲堅,不墜青雲之志。」安貧樂道是對一個有德行的人的寫照,貧困對於無知的人,可能會讓他走上邪惡之路;而有學問知義理的人,則會常懷善良之心。讀書的意義,就是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我的組探訪了一戶陳姓人家。他們是赤貧農戶,以種植花生為生,住在簡陋的木屋裏,養了幾隻雞和幾頭小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熱情友好,向來是中國人的待客之道。陳伯十分好客,把家裏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給客人品嘗,他還很認真地要我們留下來一起吃飯,並準備好把一隻肥雞給宰了讓我們吃,可是我們的行程一早已有編排,沒有多餘時間,只好婉拒了他的好意。言談間,才知道他們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裏,一條褲子得讓全家人穿,誰要外出誰就穿上。嶺南地區,冬天不下雪,但在寒冬來襲之時,山區一帶氣溫還是會驟降而接近冰點,許多孩子的耳朵還會長出凍瘡。
山區裏的肉很貴,山裏人通常一年才吃上一頓,例如在春節這些大節慶日子,平常都不吃肉的,一般只吃青菜和米飯。那一刻,我駭住了,淚水差點流出來,剛才陳伯不是說要給我們宰雞嗎?他們一家幾口一年才吃上一次的肉,竟然要讓給我們這些素未謀面的來賓?為了表達對客人的重視程度,他們竟想到要把家裏一隻珍貴的肥鷄給宰了!
多少年來,這些農民過著相當刻苦的日子,他們的貧窮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要知道,一隻鷄對他們的意義有多重大。比方說,甲一個月賺一萬塊錢,他布施了五十塊,佔一個月的二十分之一;乙一個月賺一百塊錢,布施了五十塊,佔一個月的二分之一。兩者相比,誰更慷慨,誰的福德更大?生活中,有些人是「施者」,有些人是「受者」。我們本著施者的角色而來,最後卻成為了受者。我們來到山區「教育」他們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卻反過來給我們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
這麼一件小事,至今卻仍深刻記住。
淨空法師說過,不能看不起窮人,他修的福也許比你大很多。法師說:
「你們仔細看,貧苦的人對人恭敬、對人誠懇,捐錢的時候,雖然捐一點點沒人瞧得起他,他這個功德是陰德,統統存在的。富人來捐錢,趾高氣揚,眼睛看著天花板,目中無人。到道場來,這個端茶、那個侍候,福報都已去掉一半了,要人招待、恭敬侍候,福報已經去掉一半。」
佛法講修功德,在於清淨心、至誠心,將來的福報當然是不言而喻了。俗話說:「實墨不想空墨響,滿瓶不動半瓶搖。」裝滿了墨水的瓶子不會發出聲響,只有空空的瓶子才會發出搖晃的聲音。生活中正是這樣,那些真材實料的人,總是像實墨和滿瓶水一樣,不動聲色,默默耕耘,豐富而安靜;而那些心術不正,上竄下跳,整天吆五喝六的人,卻像空墨和半瓶水一樣,外強中乾,華而不實,空虛而煩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