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仇恨承諾 寬恕承諾 (一)

答應了寫這篇「原諒與寬恕的心理過程」的短文,答應時爽快,但結果還是被各種工作絆著,沒有爽快交稿,死線臨近,我必須下一點決心。把手電轉到震動狀態,關上房門,泡了茶,就坐下來寫。

先打開電腦,打算開啟「我的最愛」,翻看早前己經選定的參考資料。卻突然心血來潮,又跑到書架前,沒有特定要找甚麼,就是去看看。一本鮮紅色的書吸引了眼球,抽出來一看,書名是The Nature of Hate,去年從亞馬遜訂回來的書,作者是在心理學界德高望重的 Robert J. Sternberg,合著是Karin Sternberg。

對,要談原諒與寬恕,該先談談仇恨為何物。

這幾個星期,我居住的這個香港,仇恨情緒頗熾熱。幾星期前,先有一種集體仇恨菲律賓的傾向;這星期,就是仇恨日本。當然,所謂反菲律賓、反日,也不是全體港人一籃子地都沉醉於高度仇恨,七百萬人各有各的情緒和反應,但當中有不少人確實有仇恨之心,而這仇恨之心有強有弱。

Robert J. Sternberg曾經提出「愛的三角」理論,這回他提出「仇恨的三角」理論:仇恨由三個元素組成,包括嫌惡、激情和承諾 (disgust, passion, commitment)。某些人的行為引起我們嫌惡,而這種嫌惡是激烈的,當中觸發憤怒 (anger),又或是驚恐 (fear),於是個人在心理上或行動上決意聲討之、貶低之 (devaluation),有意地擺出一種與之為敵的分隔立場 (negation of intimacy)。

閱讀有關仇恨的心理過程,我最注意「承諾」這兩個字,仇恨是一種承諾嗎?最初去想,格格不入。「承諾」,我最先想到婚姻與愛情,就是結婚禮上,一男一女在眾人前作出愛的宣言。這愛的宣言,這愛的許諾,屬於個人心理上的動作,也是人與人關係上的一個許諾,如此諾言一出,負責任的人該努力去維持這個許諾,讓它鞏固,讓它生根,讓它開花結果。

但仇恨,也是如此一件事嗎?個人心理上會承諾仇恨,漸漸也滋養成社群的集體許諾嗎?

(待續)

延伸閱讀:

Robert J. Sternberg & Karen Sternberg, The Nature of Hat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in 2008.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