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佛說諸德福田經》這部經書之前,筆者先分享兩件關於「因果」的真人真事。
第一件事,是關於一個老人家。他在佛寺的廚房裏工作了50年,是一名專門為僧人與善信煮素菜的廚師。退休後,他過著清淡的日子,每日打坐誦經。
某日,他突然在街上暈倒,經醫生診斷後,發現他腦中風,要進行緊急手術,把腦內的血塊清除。手術後,他雖然清醒,能吃能睡能說話,但因為血塊壓過某些大腦區域,整個人變得情緒不穩,經常胡言亂語,與他病發前的狀態完全不同。
另一年事,是關於一名中年人,大概50歲。他曾在台灣大學修讀哲學,是牟宗三先生的忠實「粉絲」,也是一名佛教徒。他經常向親友分享佛理,把一些深奧的佛陀思想,用最簡單的方法說出來,讓身邊人明白佛陀的奧義。他一向身體健康,極少病痛。但某日突然暈倒,送往醫院後,搶救無效。
從「因果」的角度,大家都會問:究竟他們前世做過甚麼事?今世會有此結果!不是修佛信佛,問善因得善果嗎?第一個老人家,50年來服務佛寺;那個中年人努力說法,不是已經修了很多福嗎?難道佛陀所說的因果,只是假說,並不是真的?
請先把這兩件事放下,回到今個系列的主題上。
《佛說諸德福田經》(以下簡稱「福田經」)是西晉的兩位譯經僧人:法立法師與法炬法師在公元290年至306年之間所譯。整部經的重點,是在兩個字:「福田」。
甚麼是「福田」呢?
「田」者,即是用來耕種的土地。記得筆者每次回鄉探親,都會看看伯父屋前的楊桃樹。有時樹上沒有楊桃,只有一堆綠葉,問原因,伯父說楊桃已熟,早已吃光。有時卻見到樹上掛滿黃綠色的楊桃,這些未熟,還要等一段時間。
參與過耕種的同修就會明白,播種施肥,不一定有收成,還要看陽光、空氣,最重要是土地的狀態。好田、良田,故然能有所收穫,但如果土地貧瘠,或者有蟲害,就不能有期望。當然,如果悉心栽培,壞田都有機會變成好田。時間與心機就是關鍵。
而「福」者,就是福德的意思。凡是能夠增長福德、福報、福氣的地方,都可稱為「福田」。
星雲法師在提及「八種福田」時,引用過《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的一段話:「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稱為敬田;受報答的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受憐憫的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1]
任何對佛、法、僧、父母、師長、貧病者有所服務及尊敬的,都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也可稱為福田。筆者推而廣之,任何對眾生的服侍,都是福田。所以,世界本身就是一塊福田,只要你願意行出一步,多做一點善事,隨時隨地都可以令自己的福德增長。
話說回來,在文章起首的兩個真實故事,第一個老人,是我的親人;另一位是我認識了30年的好朋友。表面上他們都相當不幸,但筆者卻覺得他們相當有福氣。
請看下回分解。
(待續)
[1]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