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被人忽略的淨土經:《般舟三昧經》(七)

(圖:網上圖片)

續上文,在《般舟三昧經》的〈譬喻品第四〉裏,佛陀用了五個比喻,去說明修行人對法門的態度。上文分享了第一個比喻,本文分享第二及第三個。因為兩者都非常相似,可以一併分享。

佛言:「譬如,跋陀惒,愚癡之子,有人與滿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謂與之不淨栴檀香。其貨主語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謂不淨乎!且取齅之知香不?試視之知淨不?』癡人閉目不視不肯齅。」

簡單來說,是指有一個人,他手上拿著非常珍貴的栴檀香,但他不但不要,更指栴檀香是污穢的,是劣質的香。現實是,在《佛説戒香經》中,栴檀香屬於世間上等的香,更能喻為持佛淨戒,受到諸天的愛敬。但這人把如此珍貴的戒香,視為污物,是極度愚蠢的行為及想法。難怪比喻開首,便稱呼他是愚人。

佛陀指出「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這類愚蠢的人,認識了般舟三昧的法門,內心沒有法喜,亦不相信。坦白說,就是對法門的鄙視。即使讓他學習到整個法門,最終都只會放棄它,不會再專研下去,更加不會依法修行。比喻中說「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愚人更會懷疑這個法門的來源和效用。

當我們反思這個比喻時,都應該撫心自問:我們第一次遇到這個法門,或者第一次聽聞佛法,內心會否產生懷疑?對佛陀的教義會否看輕?甚至有否鄙視佛教,覺得它只是宣揚前世今生的宗教?

其實要對治這種態度,先要主動了解,而且是虛心學習,不要帶有半點傲慢心。世間的學問已經夠豐富複雜,更何況是生命的學問!

再看第三個比喻:

佛告跋陀惒:「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其人問賈客:『平此幾錢?』賈客報言:『夜半時於冥處,持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滿其中寶。』」

這個比喻是指,有一名富商把一顆名貴又罕有的寶珠,拿到農夫的兒子面前。那農夫之子見到寶珠,第一件事就是問它值多少錢。富商直指,只要在黑暗中看到寶珠發出的光芒,就知道它值多少錢。

說到這裏,富商想農夫之子不要著眼於寶珠的值錢。因為富商善於買賣,如果他從生意角度出發,根本不需要把寶珠交給農夫之子,可以直接把寶珠高價轉售給其他富商。但他著重的,是這顆寶珠的真實價值。

富商要農夫之子看到寶珠的光芒,這就是它的真寶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到。但農夫之子卻說「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想是不復過。與我者善,不肯者已。」他竟然把寶珠的價值,等同於一頭牛。這亦如第二個比喻一樣,是鄙視了這顆寶珠。

這兩個比喻都有一個共通點,是指一些不懂法門價值的人,能夠學習到佛法,應該珍而重之。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有幸學習到般舟三昧,如不好好修行,反而對它鄙視,甚至放棄,是失去了大大的福氣。

(待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