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那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境界。年尾了,夾雜著繁瑣的人事物,令人嘗到酸甜苦辣之問題接踵而至,有點應接不暇。在榮辱得失好與壞之間,也被那曾經承諾過的重擔,壓得透不了氣,力不從心,身心也隨之疲憊不堪。說真的,有時心中難免委屈,因為沒人了解兼被人誤解;心中也有不滿,因為他人對你諸多要求,予取予求,充斥心中的是深深的無奈以及無力感。
跟同學開玩笑說,是否應該寫一寫日記,將每天自己碰到的事,面對的事,處理的事,詳細的以撰寫心路歷程方式記錄下來。一旦碰到誤會我們的人,不知我們在做甚麼的人,一一呈現出來給他看。這確實是個天真的想法,倒不如向佛陀學習一招半式,如何在看到他人的身口意過失時,避免自己跟著起煩惱;也能避免他人在造惡業,自己那麼有義氣的一起承擔罪業。
佛陀在《中阿含經》的《水喻經》說到,不管碰到的人身口意是否清淨,我們都不應嫌惡乃至仇視對方。以下有五種於身口意各有清淨與不清淨之人:
第一種是身不淨,唯口淨:如將他人丟棄的衣物,剪去被大小便、涕唾等染污不淨之處,取能用的部分拼湊縫製成糞掃衣。不理他人的身行污穢,只管取其堪用的部分(口行)。
第二種是口不淨,唯身淨:如人欲解渴而除去衣裳,進入堵滿枯葉的深水池中,撥開池中的枯葉,飲水澡浴,解除身體之熱惱饑渴。撥開枯葉就能見其優點,而取其優點。(身行)
第三種是意有少許清淨:如人極渴時,看到牛腳印中的一點髒水,想到若是用手撥開樹葉,或使用樹葉取水,會將水擾渾濁。逐使小心翼翼的雙腳跪地,手按著地上,以口飲水。用不同的方法,終究能發現可取之處,能用的部分(意行)。
第四種是身口意都是不淨:遇上此類人,佛說我們應生起憐憫慈悲的心,希望有朝一日此人能改變向善,身壞命終之時免墮惡趣。就像憐憫一個在旅途中染病,饑渴受困之人。提供藥物,美食及看護照顧此人,令其身體能痊癒,免受疾病困擾。
第五種是身口意清淨之人:如離村不遠,有個好池水,清香甜美,四周環境優雅,樹木茂盛。這時有個人來到池邊,此人熱鬧饑渴,見了池馬上脫了衣服,到池中沐浴解渴。對於身口意皆清淨之人,我們應隨喜讚歎,向他學習。
取人之長,只要他人有一分長處,就注意他的長處;撥開他人的短處。補己之短,而向之學習,不去聚焦在那偌大的缺點上。縱使對方一無是處,也要以憐憫、慈悲心對待,不去嫌惡對方。人與人之間才能和樂共處,畢竟世上沒有完美無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