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令我找回教育的本質,讓我看到真善美,這些都是無價的。」
——「四千五百元校長」呂麗紅
「在幼稚園上學簡直是災難!」難以想像,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改編故事的真實主角、為很多學生帶來快樂的幼稚園回憶的呂麗紅校長,竟以「災難」來形容自己上幼稚園的經歷!
天清氣朗,空氣中滲著水氣,我們來到位於錦上路元崗村的元崗幼稚園,訪問呂麗紅校長。在一片綠蔭下,以手繪卡通動物作點綴的學校外牆、種有茄子和香草等一片生機勃勃的小田圃,配著五顏六色的滑梯和桌椅,怎樣看都帶著別樹一格的清新氣息。
校長的幼稚園生涯
為甚麼會投身學前教育?呂校長從她個人的體驗說起——當年的教育制度與現時不同,學童可直接入讀小學,考不上的她卻因此覺得,上幼稚園要讓媽媽額外花錢,心懷愧疚,上課時一直哭。呂校長還記得,她上的是一所只有一個課室的私塾幼稚園,更是混齡教學,老師教高班時,其他小朋友便要伏在桌上休息,她笑言還記得那個女老師的話﹕「教著教著,老師一直念她家婆怎麼還不洗米,不洗米怎有飯吃?」
後來她升上初中,下了課便會去接正在念幼稚園的姨甥女,對校長而言是「災難」的課堂,小小的姨甥女卻有完全不一樣的體會﹕「我接她放學,她總是很開心,我問她﹕『上課開心嗎?』她說很好玩,老師講故事、唱歌,然後吃些茶點就下課了。」這讓年紀輕輕的她開始反思﹕「教育是否有很多種?」
自言出身在基層家庭的她,一如當年很多孩子,小學就要工作賺取書簿費。念中四、五時,班主任常帶她和同學到超巿或工廠做點兼職﹕「他也是訓導主任,願意花點額外工夫,讓我們拿些工作經驗;下班時更會來接我們放工,和我們談談工作的感受和困難,我覺得他是個好老師。」
找到我喜歡的東西了!
那時的她,不敢去夢想、只想求生活所需。剛畢業的第一份文職工作,總讓她覺得時間很漫長。透過平日的觀察,老師感覺她喜歡小朋友,便建議她去當幼稚園教師。她順利獲幾所幼稚園取錄,第一間教的是在大埔的屋村學校,她說的時候陽光滿面﹕「原來返工可以咁開心!」一下子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帶小朋友出外活動,感覺他們的笑聲像銀鈴,當孩子抱她時,那感覺棒極了﹗偶爾見到新入職的同事會責罵學生,對比之下才發現自己很喜歡小孩子﹕「我找到我喜歡的東西了!」
「第一天上班就教高班的四十個學生,教具自己做,和他們寫寫字唱唱歌,慢慢摸索。」這讓她明白教幼兒班原來很需要經驗,小朋友表達能力不高,一個眼神或動作,老師要馬上意會過來,「如小朋友『眼定定』望著你,就是想上洗手間,如果不立即處理,就會尿褲子了!」
從事學前教育超過三十載的她,覺得近十多年來,香港的教育傾向巿場化,呂校長指這讓師生之間失去了信任,強調家校合作的重要。
直升機及怪獸家長與完全給予孩子自由的家長,其實各走極端﹕「很多家長對教育一知半解,認為要尊重小朋友是獨立個體,讓他們開放學習,但其實在某些地方還是要他們守規矩。小孩子太小,不應由他們自己主導。」開放學習的真正意義是,選定安全的範圍讓孩子學習。她舉例,孩子進廚房,可能會被利器或滾燙的東西所傷,這時候就不應讓孩子自由發揮了。
呂校長覺得教育沒起跑線,很多受填鴨式教育的孩子,去到高中,腦筋便不會轉。她續指,學習需要好奇心引發,若一開始便用引導式教育,會抹殺很多可能性﹕「小朋友的思維方式是很精彩的。」她舉例,有次學生要搞派對,想吃砵仔糕,於是大家便去找做砵仔糕的方法;取得食譜,把所有材料混在一起後,卻發現「為甚麼是白色?」,與他們見過的砵仔糕顏色不同,於是便發現要改用片糖。「如果不給他們機會,會錯過很多東西。」校長認為,從探索中,便能得知孩子思考的軌跡、生活的連結﹕「當他們發現材料都是水汪汪的,便會想要怎樣做甚才能讓它變成糕狀。」這時候,若孩子吃砵仔糕時是冰的,便會想到用電冰箱;如果孩子吃過熱的砵仔糕,就會猜想是用微波爐做的,這就反映生活的連結。也有學生說太陽也有熱能,要把糕放到太陽底下曬呢!
有些家長以孩子能數到五位數為學習的標準,呂校長則指﹕「為甚麼要數到一萬?我們又不是在韓國。」她直言,對小朋友來說,十粒糖比一粒糖多,可以吃十次,這樣才是具體的;我們卻用了大人的思維,要孩子達標。她認為邏輯比死記硬背要好﹕「我教學生逗號、句號、感歎號就夠了,但我要他們用得有意義,而不是罰抄。」
有教無類的精神
除了教育方針不同,收生的標準也不同,呂校長坦言會優先取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有學生是自閉症患者﹕「因為外面(幼稚園)多半不肯收。」那位學生念到K2(幼稚園二年級)時,被特殊學校取錄,她勸家長馬上轉校﹕「那裏的設施和環境都是針對特殊需要的學童而設的,雖然我們修讀過相關課程,但始終不是專業。」兒童為本是她的宗旨﹕「在五個小孩的年代,有一位小孩要畢業了,我心裏盤算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剩下兩、三個學生時,我就會勸家長讓學生轉校,因為人太少,學生在社交方面會吃虧,怎樣也要為他們的福祉著想。」
雖然校長一直謙稱元崗是基層學校,但亦有不少有識之士欣賞學校的理念,讓自己的孩子到來就讀﹕「有位在大學任教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小朋友不要在那麼物質主義的學校就讀,認為學習應兼顧內化的修為、學習的興趣,覺得品德為先的教育,對他們的成長會好些。」另也有家長反映因孩子在那些學校就讀而飽受同儕壓力,寧願孩子在有人情味的學校畢業﹕「至少老師不單記得他的名字,還有他的性情、興趣等等。」呂校長曾在講座分享時,遇到教她學校畢業生的小學老師,稱讚學校培養出來的孩子,學習態度很好,讓她甚為欣喜。
四千五百元的初心
現時元崗幼稚園有64位學生,早已脫離戲中面臨倒閉的危機。呂校長卻表明曾答應過善長,要讓善款用得其所,所以不會加薪。這4,500元對她而言,一直在提醒著她的初衷——「我在這裏是希望做一個老師該做的,讓小朋友讀書是很簡單的事,不是奢侈品,而且那班孩子都很生性。」說到心坎處,校長禁不住哽咽,艱難地表述﹕「這薪金讓我記得自己遭遇困難時,還有那份堅持。」她亦指不加薪其實也是兼顧學校的實際需要,以便聘請更多註冊老師﹕「現在每16個學生就有兩個老師。」
孩子身上的真善美
「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人性的美善,我常要他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能力永遠超乎想像。」她慨嘆,教育對人的影響很大,曾經有位學生,帶她的阿姨是很好的,那個學生很有禮貌。她在教五個小孩時,其中一人擦傷了,她自己分身不暇,只好讓受傷的孩子坐在鐵門外休息,自己則和其他四個小孩繼續上課遊玩。當時那個只有三歲的孩子對她說﹕「老師,我不想玩了。」還自己提了椅子坐到傷者旁邊,慰問她﹕「是不是很痛啊?」校長覺得她這麼小就為他人著想,太有愛心了,懂得推己及人。可惜的是,這孩子念到K2時,阿姨被辭退,改由父母親自帶,「這個孩子念到K3就開始推人,看到書包裏有很多快餐店紙巾和蕃茄醬等等。原來媽媽對孩子說這些都不用錢,所以要多取一些。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就變了。」校長認為,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面試見到孩子說話很大聲,見到家長時也想必如此,家長對小朋友的影響一定是大的。」她以一位爸爸夾雜髒話的責罵兒子﹕「你為甚麼講粗口?」為例,指出家長的身教很重要。
學生畢業後,情誼並沒有中斷,《五個小孩的校長》電影中小雪的爸爸,以賣鐵維生,電影中拍的是實景。有天晚上十一點,小雪爸爸致電給她,她第一時間就擔心他家因打風而倒塌,「幸好原來是因為小雪得了『蒙養之星』。」那是代表她留心聽課,帶領同學認真學習的奬項,聽罷她才放下心頭大石。
呂校長有六兄弟姐妹,媽媽和其中幾位一直都支持她,唯獨二哥卻覺得學校不好,遭巿場淘汰很正常,這樣才能讓小朋友去更好的學校。後來多看關於她的報道,知道她在做甚麼,「三年前他給我一袋東西,著我拿回去給孩子吃。」媽媽則支持她,唯獨聽她不會加薪之後就很擔心她的身體。呂校長的丈夫Alvin更指,自從她到這學校後,「開心了很多。」
除了親人,呂校長的努力和用心,讓很多人由最初冷眼旁觀的態度轉為支持,她笑言﹕「電影中『今日唔執聽日執』的對白是真的,很多街坊見到我在掃地,便垂下頭走過。」她坦言,遭到冷言冷語最初都不好受,但後來想想又覺得只是村民太坦率,剛好見到附近一家小學成功申請辦學並進行了大維修後倒閉,才這樣斷言,並不是心地不好。呂校長更感動於其他村民的默默支持,有老村民親手送來現摘的木瓜到學校,也有人蹓狗走過,見到校長會輕聲的說﹕「加油啊!」
校長談無我與初心
呂校長辦公桌的案頭上,放著證嚴法師所著的《孝的真諦》。她雖不是教徒,但喜歡佛家哲理﹕「最初看一本叫《悟》的書,講無我、無常和一些佛教思想,覺得無我的精神就是我一直努力希望做到的。」她覺得無我也需要很大的智慧,在這些日子中,她偶爾也在一片讚賞聲中感到迷失﹕「覺得自己只是在做很基本的事,但人們卻覺得很好。」無我的思想幫助到她﹕「我做事的時候多不會想自己,為他人著想,若把自己看得太大,便會受苦。」
最初來幼稚園時,坦言每天都遇到挫折,不開心時,想到因果就會比較釋然了﹕「很多問題以佛教的哲理尋求解答,就會紓緩了些不好的感受。」當她了解到世事無常,不停改變後,面對改變時,這些概念就幫助到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