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了結自己的生命並不是一種善終權

(圖:網上圖片)

本月初,八十六歲的著名作家瓊瑤在家輕生離世,引起社會巨大的迴響。瓊瑤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告別之際,她給人間留下遺書,稱自己「翩然歸去」。在她的字裏行間,表達了一種「善終權」;瓊瑤的觀點是,人的出生不可以由自己來選擇,但是人的死亡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權,她「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結果她選擇了人為的方式來終結自己的人生。

可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自殺並不是一種善終,而是一種「殺生」的行為。聖嚴法師說:「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力,來殺死自己的身體,就是殺生。」因此,佛教是反對自殺的。我們這個身體是用來受報和還願的,我們並沒有權力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後並不是一了百了,也不會獲得解脫,而是造作更大的惡業,最終只會自作自受,承受更大的痛苦。

佛教注重神識的清明裏去。要想去得好,就要注重臨終階段生命的自主權。要想臨終有自主權,就必須保持神識的清明。

如果我們知道有輪迴、有神識的話,在面對死亡的關口,如果神識清醒,就憑當下一念,還能夠選擇走哪條道路好。如果神識顛倒,處於昏迷狀態,沒有了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基本上是處於一個無作為的狀態,這時候冤家對頭找過來,就只能夠任他們擺佈,那就會直接墮落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了。如果這時候神識還是清醒,至少趕緊念一句「阿彌陀佛」,身壞命終時還能往生善趣或善道。

一念迷,一念覺。善念通向善的地方,惡念通向惡的地方。輕生者當時的心情,必然會伴隨著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或憤恨、懊悔等負面情緒,而在這種負面的情緒中死去,痛苦並沒有結束,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一再相續不斷。

人身難得,人投胎到人間,都是帶業而來。聖嚴法師說:「現世所受的順逆、好壞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為造作的結果,應該直下承擔,才能隨緣消業。」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以人為的形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佛教主張因果定律。聖嚴法師也說:「若不證悟諸法實相,若不以修持的功夫解脫生死,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個欠了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追討而將戶口從甲地遷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遲早一些債主仍會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對自殺,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善終確實是人生一大福報。我們凡夫俗子所求的善終,不過就是壽終正寢,能夠無災無禍、無病無痛地安詳地死去,最後投生到六道裏較好的地方。但根據佛教的觀點,這還是在六道輪迴之中,沒有徹底脫離生死之苦。佛教讚歎的究竟的善終,就是貪嗔癡的熄滅,進入涅槃的境界。那是徹底解脫生死輪迴,不需再受生老病死之苦。如《淨土發願文》所講:「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這是何其美好的「往生」境界。

延伸閱讀:

我們是否有權力結束自己的生命?

參考資料:

聖嚴法師:生命終結的沉思——自殺背後的慘烈果報

大安法師:〈安樂死並不安樂〉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