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了生脫死的門徑 ──東蓮覺苑短期出家律儀營

活動首日,苑長僧徹法師正在剃度儀式中,為戒子剃度。

一連五天的短期出家律儀營,剛在弘法精舍圓滿結束。主辦團體東蓮覺苑的苑長僧徹法師表示:「希望透過律儀營讓大眾種下一些善的種子,培養他們對三寶的信心和恭敬心。」

律儀營的緣起

弘法精舍舉辦的短期出家已不是首次了。翻查史料,1971年佛教僧伽聯合會以夏令營形式,在精舍創辦首次短期出家,開創了中國佛教歷史先河。然而可惜的是,其後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這活動停辦。

果毅法師為戒子們講授佛學
學員們正在大殿中專注、虔誠唱誦

甚麼因緣促成這次短期出家律儀營呢?苑長僧徹法師表示:「事緣早前有些信眾要求我們舉辦。其實弘法精舍舉行短期出家已有相當歷史,而今次是近年來,首次以漢傳形式舉行。舉辦這類型活動並不簡單,譬如,常住法師的人數要具足。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提供一個讓大眾播種出世間種子的機會,在形相上,他們能夠親身體驗、感受出家人的生活。這對於參加者日後學佛,如何做個佛教徒,乃至發長遠心都會有幫助。」

甚麼是八關齋戒

在家人的八關齋戒,即是出家沙彌及沙彌尼所受的十戒的前九戒。因為「由此關口通向出家之道,關閉死生之門,所以稱為『八關』。另加午後不食,稱為『齋』,合起來,便是八關齋戒。」

佛教又稱「八關齋戒」為「近住戒」,意思指近住三寶。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提到,佛法形容「八關齋戒」是「了生脫死的門徑」,「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它是佛教為「無法擺脫世緣,無法披剃出家者」所施設的方便。

「這次短期出家的內容和其他團體舉辦的稍有不同。男眾出家剃頭,受的戒卻是八關齋戒。作此安排,我們主要考慮的是時間問題,因為在短短的五天裏,沒有足夠時間學好沙彌十戒。

「同時,我們也不想給學員太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學會十戒的種種威儀門。基於這些考慮,我們還是給他們傳授八關齋戒。希望他們藉由這個因緣,將來發長遠心時,再去受持十戒。」

東蓮覺苑短期出家律儀營團體照,包括法師、學員、義工菩薩。

可持續的課程設計

為接引大眾學習佛法,弘法者必須用盡心思,廣施方便,舉辦各種弘法活動。然而,活動既要契合佛法,又適應大眾根機,並且不落任何一邊,往往很考設計者的心思。

律儀營課程的編排次第,無論是佛教律儀示範,或是佛法義理的傳授,都頗能彰顯課程設計者的用心。

「營裏提供佛教儀軌講解、早晚課誦、禪修、念佛等。學員可根據個人的因緣,選擇其中的法門,培養自己的專注力。他們學懂這些動、靜的修持方法,當活動結束,各自回家才有把握繼續修持。」

至於佛學課的內容編排,苑長表示:「活動的內容是有連貫性的。我們徵引了印順導師《佛法概論》後面的篇幅,既能帶出律儀營目的的重點,也能避免課程內容過於鬆散。

「課程中,法師講解佛教的精神,作為持戒者,要以甚麼樣的心態去持戒,如何持戒。我們也介紹在家眾應如何培養自己的德行。至於發心出家,出家人又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德行?最後一堂,果毅法師分享『菩薩德行』,講述如何擴大自己的心。」心擴大了,生活才能夠自在。

苑長的寄望

對於結業的學員,苑長有甚麼忠告呢?

「來參加八關齋戒短期出家,大多基於信仰而來。我希望學員能夠繼續保持信仰,並各自培養宗教情操。我想有宗教情操的人,大概會是個有涵養的人,至少他們不會亂講話、胡思亂想,也會試著過濾掉不好的念頭。」

怎樣過濾呢?「就是用學到的佛法去思惟它。人能夠如理思惟,並依據佛法的理據,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樣才能夠懂得和他人和合共處。」法師更進一步強調:「和合不是一味地遷就,而是大家的思想、行為都能『如法』。如法的想法和行為,要是跟自己的習性相衝突,我們都應當屈服。」

苑長僧徹法師指出:莊嚴的儀軌能夠令人攝心、安住,它不是情感的鼓動。要疏導我們的煩惱,必須先安住我們的心。

學員的心得分享

陳嘉麗:吃飯也是修行。
陳嘉麗:吃飯也是修行。

陳嘉麗(道嘉):吃飯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律儀營裏的法師很仔細、耐心地指出,並更正我們修習儀軌時的錯處。」除此之外,律儀營的訓練還釐清她許多錯誤的觀念。「我現在才知道威儀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利益自己,還在於攝眾。」

陳嘉麗以吃過堂飯為例:「如果把吃飯看成是儀軌的一部分,那麼吃飯本身也可是修行,不單純是吃飯。當我們專注在吃飯的當下,那種感覺和平常吃飯的感覺很不一樣!

「平時我們習慣同一時間做許多事情,不過做出來的效果卻未必太好。在律儀營中,我比較能夠安住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我覺得這一點可以適用在日常生活中。」

關慧文(道慧):種植出世因

原本關慧文決定一如既往地申請擔任活動義工。不過,她考慮後,決定參加八關齋戒。「這是我第一次做戒子,之前我都只是申請做義工。但是後來想一想,還是決定參加受戒,主要是希望體驗一下寺院的生活。」

對這五天的寺院生活,她笑言:「感覺真的很不錯!若不是參加做戒子,只做護戒,我可能不會那麼認真。」

甚麼原因令原本只想「申請做義工」的她,回心轉意「決定參加八關齋戒」呢?慧文坦言:「自己希望修行方面能有所進步,並藉由這次活動,散播修道種子,令出世果能夠早點成熟。」不過,短短的五天令她「很捨不得」,最捨不得的是寺院生活的氛圍,以及法師們糾正她錯誤禮拜動作時的耐心與慈悲。

關文慧:最捨不得的是寺院生活的氛圍,以及法師們糾正她錯誤禮拜動作時的耐心與慈悲。
關文慧:最捨不得的是寺院生活的氛圍,以及法師們糾正她錯誤禮拜動作時的耐心與慈悲。

李永才(寬財)、李卓熹(寬焯):因為覺得佛教好,才來靠近它。

「我很感謝苑長慈悲,批准我參加這次短期出家!」接受訪問時,李永才難掩心中的興奮。原來六、七年前李永才和兒子卓熹已萌發「參加短期出家,體驗出家人生活」的心願。只可惜因緣未具足,故一直都未能如願以償。

坐在他身旁的兒子李卓熹表示:「我是東蓮覺苑LCS學員,收到短期出家的活動消息時很開心!也把消息告訴父親。不過,父親的歲數比活動規定的歲數大了一點。於是我跟東蓮商量,結果苑長很慈悲,批准我父親參加。」「更讓我覺得感恩的是,苑長還先為我們打皈依。」李永才感動地說。

為甚麼父子倆會有這樣的心願呢?這緣由要回溯到幾年前,李永才去新加坡旅行的經歷:「當時在一間寺院看到一本結緣書,上面寫著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話,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這句話觸動了我,我本身也是很崇信科學的人,為甚麼一個科學家會講就這樣的話呢?這牽引了我信仰佛教。

法師正為李永才剃度
法師正為李永才剃度
父李永才(左)和子李卓熹(右)說,六、七年前便萌發體驗短期出家的念頭。
父李永才(左)和子李卓熹(右)說,六、七年前便萌發體驗短期出家的念頭。

「當我接觸佛教後,看待事情會比較正面,沒那麼悲觀。慢慢地,我內心對身邊的事物充滿愉悅。於是我意識到人是否快樂都來自內心。正因為覺得佛教這樣好,我才來靠近它。」

那實際的短期出家和他們的預期有差別嗎?

李永才用「重組內心的看法」來形容這次短期出家。「我把短期出家純粹當成體驗,所以沒有預設任何情景。我體會到,在寺院裏,親身體驗出家人生活和在外面修學佛理的感覺是不同的。對我來說,這是個很寶貴的經驗!並且提供我們一個對生命反思的空間。」

值得反思的,還有其他方面。目前在學校修讀中國文學的李卓熹認為,在短期出家期間,他「找到古人生活模式的傳承」。

「這幾天的生活方式很像書中描述古人的那種,沒想到我竟然在佛教裏找到這種生活方式的傳承。生活習慣都是一次體驗,寺院中的起居飲食、衣著跟一般人都迥然不同。

「以吃飯來講,古人吃飯時,無論是他們的坐姿或拿筷子都很有威儀。然而現代人的物質雖然豐富,但是從大家對待食物的態度,便可以窺見古人和現代人對生命的態度是不同的。」卓熹觀察入微,指出「現時大家都認同的生活態度,不表示就是正確的。」

劉美玲(本通):感恩常住的成就

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必須依賴眾因和合才能存在。要舉行律儀營當然需要眾多條件。不過,在條件不甚具足的香港,要舉行一連幾天的八關齋戒,並非易事。

劉美玲表示:「這次八關齋戒非常難得!現時在香港很難找到一連幾天的。辦幾天的法會,苑方須預先布置,事後也要收拾。而我們一來就享受他們的成果,所以我很感恩常住。

「也很感恩法師細心指導每個細節,讓不懂的人可以學會,已懂的能夠溫故知新。我最喜歡寺院生活的清靜,跟在外面生活中那種繁忙截然不同。在家中,我們想怎樣都可以,但是在寺院中就完全不同,大家的作息都要依著常住的規定,生活很清靜。」

梁彩和:整個過程比自己想像中的來得舒服。
梁彩和:整個過程比自己想像中的來得舒服。

梁彩和(寬傳):比想像中的舒服

剛皈依不久的梁彩和,第一次參加八關齋戒。她希望透過律儀營,學習佛教儀軌。

彩和自謙「對佛法理解和認識尚淺。」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在報名前,「我想像不到這活動,會有甚麼樣的形式。會很嚴格,還是很輕鬆?」於是,心裏湧出許多不合實際情景的猜想,甚至「以為自己在過程中會有許多障礙。

「不過,整個過程比自己想像中的來得舒服。而且我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雖然說是五天的律儀營,但是很快就完結了。活動期間,我看到嚴格的,也看到教人鼓舞的。最讓我受用的,是經過這幾天省思,看到自己許多壞習慣。譬如說,講太多閒話。」

陳明澤:律儀營培養的不只是宗教情操

律儀營中,法師們不僅講解佛教律儀,並傳授佛法義理,更剖析儀軌背後的佛法依據。陳明澤表示這種講解佛法的進路,令他受益匪淺,「以拜佛為例,一般人都認為拜佛純粹只是拜佛像。但從佛法的真實義來說,所謂的『拜佛』是指懺悔。」

簡單而言,「懺悔」意指知錯能改,是一種身、口、意的調整。調整身心可以在逆境中彰顯,「生活中,許多人總執著『我要甚麼』。當逆境出現時,他們便會埋怨別人。其實,遇到逆境,我們指責的不應該是他人,而是反省自己。」

陳明澤引述律儀營中果毅法師的教導。「假設我們想得到一匹馬,我們要做的不是到處去找,而是用找馬的時間,在自己的園中種草。待春暖花開時就會吸引一批馬。然後,你可以從眾多的馬匹中,選擇你心目中的那匹好馬。」 佛教的因果觀認為,現實存在的事物,必定是從因而生,絕不會是自己本來如此。故此,假如我們想得到某種結果,那麼我們要做的不是追求它,而是努力去耕耘相關的因。「律儀營不單培養威儀,還能喚醒我們做人的態度。既是宗教情操的培養,也是一種人生教育。」

延伸閱讀

念了一輩子的經典都沒有感應,問題出在哪裏?僧徹法師談修行次第的重要性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