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靜岡縣熱海市伊豆山上有一座觀音廟,名叫「興亞觀音院」。這座寺院建於二戰期間,表面上與其他觀音廟無異,但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極為恐怖的歷史。
因為,興亞觀音院供奉著一座浸滿人血的觀音聖像!
而這些人血,是來自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
那麼,為何這座觀音聖像會用南京人民的鮮血製成?而這座浸滿死難者人血的觀音聖像又為何會豎立在日本靜岡縣一個隱蔽的山腰上?
關於這一切,必須從松井石根這個人說起。松井石根是誰?他是日寇侵華期間的陸軍大將,也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有人說,他是一名對戰爭有著病態迷戀的軍國主義者,他一手策劃並指揮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短短六個星期內,縱容其十多萬人的軍隊進行殺人、放火、搶劫、強姦等暴行。在日軍鐵蹄的踐踏下,南京城淪為一座人間地獄,三十多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
日本戰敗後,松井石根作為戰犯被逮捕入獄,接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最後被判定為甲級戰犯,處以絞刑。最終,他在東京巢鴨刑務所被送上絞刑架。
松井石根一直推崇「興亞主義」,「興亞」就是「興盛東亞」的意思,那是以大日本帝國為中心,重新整理亞洲秩序,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政治理念。
話說回來,戰爭期間松井石根被召回日本,在離開中國前,他要求士兵收集十罐南京泥土,而且必須是浸滿中國人鮮血的泥土。他回國後受到日本民眾夾道歡迎,之後幾年,他在靜岡縣熱海買下房子。與此同時,他希望找一塊地來興建一座觀音堂,藉此紀念數萬名在侵華戰爭中犧牲的部下。最後,他找到了伊豆山澤嶺的一塊土地,準備建堂立像。為此,他請來了陶藝家和雕塑家,將從中國運回來的血土,混合日本的紫砂山泥,鑄造成一座高三米三、重約六百公斤的紫銅色觀音立像,取名「興亞觀音」。「興亞」所指為何,剛才已有解釋,不贅。
1940年2月14日,松井石根為興亞觀音舉行了「開眼式」。奇怪的是,這座慈眉善目、雙手合十的觀音立像,並不按坐北朝南的傳統規則落座,而是朝著西南方向的中國南京,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這是一個風水局,一來借觀音來超度日本殉國軍人和戰犯,二來表達自己「將中國永遠融入日本」、「興盛東亞」的理念。
1959年,此時同盟國已不再對日本軍事佔領,日本將包括松井石根在內的七名被判絞刑的甲級戰犯的骨灰(其他六人為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木村兵太郎、阪垣征四郎、武藤章、廣田弘毅),放置在興亞觀音院旁,並公開立碑埋葬。原首相吉田茂為此碑揮毫,寫下「七士之碑」四個字,並同時建立甲、乙、丙級1068名戰犯供養碑,供日本人參拜。
松井石根建立興亞觀音聖像,是因為他看到了南京大屠殺的血腥殘酷場面而萌生愧意,欲以此悼念南京的死難者而減輕罪疚感嗎?為何他非要用沾滿南京人民鮮血的泥土來製作觀音聖像?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骨幹份子,他在接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時矢口否認一切罪行,絲毫沒有懺悔之意,他又怎會對虐殺南京人民一事生起惻隱之心?也許,他只是想到利用大慈大悲的觀音來沖淡自己的罪孽,模糊正義與邪惡,同時也可名正言順地把日方戰死者奉為為國捐軀的英雄。這樣一來,在觀音聖像的加持下,滿手鮮血的殺人犯就能堂而皇之地受到供養,同時受國人膜拜。興亞觀音院內放置了以上七名甲級戰犯的骨灰,並分別供奉著甲、乙、丙級戰犯的靈位,因此被一些日本人視為「小靖國神社」。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這七名甲級戰犯的骨灰早已被美軍灑在東京灣外太平洋上,但為何這些骨灰今天依然存放在興亞觀音院?這個歷史之謎,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