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不要盡信的四種人緣競賽模式——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讀後感 (二)

(續上期)

西方文學史上發生過最少兩次人算不如天算的例子。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夏多布里昂(Francois- René de Chateaubriand)回顧自己悲傷的人生,投射在他的著作《勒內》(René)的主角身上,本想藉此宣揚宗教才可拯救世人脫離痛苦的信念,豈料開創了文學史上憂鬱人物的典型,當時眾多年青人視終日鬱鬱寡歡的男主角為偶像,以沉溺於憂傷的人生為樂。

另一例子是德國文豪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據歌德本人說,他只用了四週的時間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藉以抵消失戀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不過,據說許多青年讀者模仿了維特的行為而自殺――無論是書本、戲劇或電影,作品完成後,帶給世人的訊息,往往不是作者的原意,甚至截然相反呢!

因此,筆者讀《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的大部分時間,心情沉重,也充滿矛盾。一邊讚嘆僧侶作家小池龍之介觀察入微,說出了很多現代人(包括你和我)種種的煩惱,一邊卻為是否要介紹此書而猶疑:大家會否只看自己的陰暗面,加強了無力感而跌入深淵,只懂沮喪及慨嘆無助?反而,未讀前的我們可無知、無感地生活,覺得更加快樂呢!

如果只看那書的目錄,相信不少讀者會猛然止步。第一章是「人見人愛的不可能性」,第二章是「人緣競賽的殘酷內幕」,第三章是「自戀的痛苦機制」,第四章是「煩惱的內幕:無力感」,只剩此終章最後的一節「無我的自由」,給人一點希望。

後來,我有幸找到兩種方法,覺得可以對抗那極強的負能量,才決定繼續寫下此書的讀後感,期望大家可體察作者的悲願,並從書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發。

第一種方法是指出不要盡信作者那太灰暗的看法,我們要好好保護脆弱的玻璃心。

我們就從他說的四種人緣競賽的模式入手吧!它們分別是:

一、努力而成功;

二、不努力卻成功;

三、努力後失敗;

四、不努力而失敗

作者指出一般人在爭取人緣的競賽中,「最喜歡的是『不努力卻成功』,而所有人都會想要避開『努力後失敗』,因為這個結果最傷自尊心,自己也會覺得沒有存在價值。」 [1]另外,就算是「努力而成功」,作者也潑冷水,他的理論是「努力討人歡喜是很丟臉的事」,「因為每個人都被慢的煩惱所困,希望得到認同」 [2],發現對方有同樣的慾望時,會「產生反射性的嫌惡感」。雖然他同意有人可因有一天毅然決定改變髮型和服裝而產生自信,少了煩惱,個性豁然開朗,產生受人歡迎的結果,但是他仍不長期看好。

筆者覺得那可能是日本人一向鼓勵做人低調的傳統文化,才給他們國民如此這般的壓力:既要成功,又不要被人發現正在努力經營。事實上,其他國家都少有這種顧忌。大部分現代男女都推崇健身、運動、美容,甚至整容,譽之為身體管理或是事業投資。坊間也充斥種種教人自我增值的書、療程和課程等,大家都將自己當成商品,希望努力後,可換到更高價值的物或人。雖然,努力的方向和方法,值得討論,但是被人發現正在為增加吸引力而努力,並非一件羞恥的事;另外,就算努力後失敗,亦不是絕路啊!

至於如何才算真正看透或逃出人間這場鬧劇,我們可參考法鼓山聖嚴師父提出的「四福」:知福、惜福、培福和種福。請待下次詳談。

(待續) 


[1] 小池龍之介:《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晨星出版,台灣台中,頁41。

[2]同書,頁43。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