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不要問為何天地不說話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中學時候讀李廣田的《花潮》,得知有人在泰山上刻了「予欲無言」四字,作者認為甚是多事;我沒有問過林超英的看法,但當把他的新書《天地不說話》捧在手裏時,加上自序甫開首便引用這句孔子聖言,我深知他盡得箇中精髓。

由天文台台長、觀鳥會主席到退休後著書立說,四出演講,並積極參與環境和保育活動,林超英一路走來,對人類跟大自然的關係,別有一番看法。2010年,他應香港電台之邀,主持節目《天地有情》,本書選了當中十二講,以故事形式,介紹物理及生物世界的自然理象,間或談及人與社會跟自然類似的地方,更附上精美彩圖,讓讀者對內容有更深刻印象。

佛家強調因緣聚散,作者將之應用在天文現象上,倍添親切。例如談藍天白雲一節,雲的出現是風裏存有足夠水份,然後加上遇到山,雲朵才能形成,飄向遠方;風一旦離開了,緣份便會消失, 「一雲起,一雲散」,因緣便是這麼一回事。

彩虹美自天成,鮮艷的色澤背後,隱藏了複雜的構成原現。作者為我們揭示世事絕不能單靠直覺判斷,形相並非我們所想像一般,甚至是虛妄的。香港發展至今,欣欣向榮,霓虹繁華只是外表,真正支撐著香港的是廣大市民,他們作為城市向前邁進的基石,是正能量的來源。「我鼓勵大家,多花時間觀察香港眾多角落的情況,找尋反射和折射的中介,多方面思考,去理解究竟是由甚麼顏色的光線共同構建今天的繁華的香港。」作者呼籲。

山川大地、黃海高源,整個地球的生物數以億計,然而沒有一個能夠永久存在。天災人禍,奪去有情眾生的生命,我們常說天地無情,作者卻說既是有情,也是無情;既是殺機,亦是生機,端看你站在哪個角度看。所謂「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天道運行,自有軌跡,雖然是道家的說法,但不也令人聯想到佛家的某些道理?

類似的精警見解充斥字裏行間。要形容林超英為博物學家(naturalist),似乎並不為過。這門可以上朔至亞里士多德的學問,簡單而言就是直指大自然,觀察、分析並作進一步的探究。羅馬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百科全書式的 Naturalis Historia(通譯《博物志》)及晉朝《Naturalis Historia》張華所著的《博物志》,一中一西,既談山河大地,也談地理知識,跟林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前兩者旁涉冶金、醫藥甚至神仙方術,而《天地不說話》則更增添了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沒有誰比誰更好或更完整,它們都反映出作者對萬物靈動之美的體察。林超英以敏銳的觀察,和廣闊的科學視野,道出天、地、人三者的之間互動關係,喜歡探討人與自然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咦? 我好像忘了說為甚麼書名叫「天地不說話」。也許我還是不要多言,讓作者親自對你說吧!

書名︰天地不說話
作者︰林超英
出版︰快樂書房,2013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