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不經不覺」

(圖:blogdacthoi.blogspot.com)

有兩個「經」影響我的人生,一是佛經的經,另一個是經濟的經。

年少時最初接觸的佛經是《心經》,但是對佛法的大義未明,更談不上修行。出身於基層家庭,本以為首要任務自然是讀好書丶搵好工丶搵好老闆,力爭上遊。原本讀理科的我和文科的經濟無緣,明明入大學時計劃讀政治,服務社會,但後來發覺自己的英文不夠外國同學强,只好取易不取難。反正經濟學在芝加哥大學享負盛名,又對數理要求高,香港人有優勢,而且畢業後前途亦不錯。畢業後如願以償,獲大摩取錄,踏上投資銀行盲丶忙丶忘之路。直至工作數年後漸漸站穩陣腳,有機會回想人生的意義,才重新踏上學佛之路。

經濟學原有「經國濟民」[1]的意思,是家國大事,影響深遠。然而現在新古典主義經濟(neoclassical economics) 強調個人主義,假設個人是理性丶自主丶自利甚至是自私的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重價格多於價值。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在法律和市場規範內反對政府干預。反觀佛法強調人的行為思想。佛經常言放下丶要捨得,經濟的最大化和佛法的最小化,似乎牛頭不搭馬嘴。

在市場的行家知道我學佛,通常會問我是否真的佛法無邊?菩薩是否真的有求必應?在觀音開庫時有沒有借十億百億?學佛的朋友知道我做資產管理,又問投資和賭博有何分別?在市場上低買高賣的貪求是否如法?究竟修行人可否在海「市」蜃「樓」中,仍然有機會不單只「上岸」,亦可以由煩惱的此岸到菩提的彼岸呢?佛法是否講心不講金?如果佛法講金又講心,會否如吳九箴所講,佛陀也要繳咭數呢?佛法的智慧能否融入市場經濟的決策而自成一門佛學經濟學呢?

佛學經濟學正是筆者過去六年工餘兼讀博士學位的研究領域。這一類跨領域研究的困難之處有如《無間道》的陳永仁(或劉健明)一樣左右不是人,對傳統經濟學或佛學研究來説都是另類的。但這亦正是跨領域研究的寶貴之處,用不同角度對問題有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法。正如喬布斯 (Steve Jobs) 將禪宗簡約的理念應用在手機的設計上開天闢地。

現今物質文明的發展已去到一個樽頸位,而經濟市場想過界演化成宗教,又未能以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人類的無盡需求。正如David Loy在The Religion of the Market[2]一文所警示,市場經濟已發展成一宗教,要世人相信消費為核心價值丶經濟法則為教條丶無形的市場之手為全知全能的救世主。宗教必須有所回應,協助我們去解決新世代的新問題。

感恩佛門網邀請,有機會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在經濟生活中體會佛學智慧,從中重新覺醒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所以本欄以「不經不覺」為欄目。

[1]隋朝王通《文中子・禮樂篇》

[2] Loy, David R. 1997. “The Religion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65(2):275-290.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