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斷地超越、不斷地放下,直到一點點執著沒有,這就是祖師所說的「轉身向上」──禪的悟境(下)

續上期

禪者開發心靈的第三個方法是「轉身向上」。

轉身向上是個形象的說法。當我們取得一個進步,獲得一個成果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執著於那個進步和成果,全身心都繫在上面。轉身向上的意思是說:放下,往前走。有一首詩:「百尺竿頭不動人」──我們到了很高的境界,在百尺高的竿頭上站著;「雖然得人未為真」──到了那個時候,還沒有到究竟。在這裏,還需要再往前走一步──「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禪師們在修行開悟的過程中,心路歷程是非常豐富的。因為每個人過去世所積累的經驗不一樣,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景象也不一樣。但不管怎樣,這一切都得放下。有一些景象看起來像是開悟,但不是開悟。有一些景象是粗淺的悟入,不是徹底的悟。即使是徹底的悟入,一旦我們的心執著於它,那它又有了對立面──悟和不悟的對立。所以,不管出現甚麼境界,都得無住。如果執著悟,也是錯誤的,也需要放下。

不斷地超越、不斷地放下

「轉身向上」,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要不斷地超越、不斷地放下。用老子的話講,就是「損之又損,至於無為」。把所有達到的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將這個心空得沒有一點點滯礙。要知道,我們的心中,只要有一點點執著,就會障礙我們的道眼。所以古人說,「金屑雖貴,落眼成翳。」金屑雖然很貴重,但是放到眼睛裏面,卻會帶來毛病。在修行的過程裡裏,在工作、生活的進程裏,我們所得到的成績、得到的境界,如果我們執著於它們,它們就會把我們束縛和障礙住,再也不能前進了。宋朝的大慧宗杲禪師講,他在修行的過程中,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次。絕大多數禪師開發心靈的般若智慧,都不是一步到位的。雖然他的方法是「頓」,但是,修行的過程也是很漫長的,需要經過很多的境界、很多的磨煉,要拐好幾個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常轉身向上、經常超越自己。這種精神就是《金剛經》裏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後天的理論、知識、概念,這些先人為主的見解,以及我們先天所具的貪嗔痴慢疑等劣根性,自我中心主義,這一切,我們執著於它們,它們就會成為我們開悟的障礙。連開悟的境界、開悟的感受,我們也不能執著於它,執著也是障礙。可見,問題不在我們執著在甚麼上面,問題在我們是不是有執著。只要我們有執著,那就是障礙。從這裏,我們就能理解臨濟禪師所講的「逢佛殺佛,逢祖殺祖」。一般學佛的人看了會很驚訝,怎麼能殺佛殺祖呢?這個殺,不是殺戮,而是放下,當我們的心被佛的概念、祖的概念或者被自己所領悟的境界束縛住了,出不來,那個時候我們就要放下。所以這個「殺」字,不是拿刀砍,而是放下、放下、不斷地放下。

不為各種名言、思想和知見所轉動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叫「即心即佛」。祖師講「心即是佛」,其實只是一隻船,目的是要把我們帶到彼岸去,但是很多學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執著於「心即是佛」這個結論。有一位大梅禪師,在馬祖座下開悟以後,在山裏 修行,有一天,馬祖就派一個人去試探他的境界。被派去的那個人見到大梅禪師,就問他:「如何是佛?」大梅回答說:「即心即佛。」試探他的人說:「你搞錯了,現在馬祖說法已經變了,現在講非心非佛。」大梅回答道:「管他非心非佛,我這裏依然是即心即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是「即心即佛」還是「非心非佛」,並不重要,關鍵是你的心是不是住著在一個東西上面,是不是已經得到了自在,有沒有從語言、概念、情緒、我見裏解脫出來,若是解脫出來了,怎麼說都對,「即心即佛」對,「非心非佛」也對,「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也對。試探他的人回去後,向馬祖報告了這個過程,馬祖很高興,說「梅子熟矣」,認可大梅禪師的修行已經到家了,已經不會再為各種名言、思想和知見所轉動了。

可能有人會問,一切都不執著,究竟是甚麼狀況呢?從自受用來說,很難用語言表達;從外在表現來說,就是一個平常。所以真正徹悟的人,他是平常的,不搞特殊,不標新立異,不突出自己,只是平常心。有位大珠慧海禪師,有人問他,你現在這麼高的境界了,還修行嗎?他說,還修行。怎麼修啊?「饑來吃飯困來眠」,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那人又問,我每天也吃飯睡覺,怎麼不是修行啊?禪師說,你吃飯的時候「千般計較」,心裏有好多妄想,有很多思想負擔,比如你吃飯的時候還在想工作啊、生意啊,想職位啊、工資啊,想家庭啊,分別飯菜的好壞啊!你睡覺的時候呢,更是問題不斷,各種思索、計量、盤算,揮也揮不去,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我們普通人吃飯和睡覺時的狀態。吃飯、睡覺如此,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言談舉止無不是如此,所以我們不自在,很煩惱很累。但是禪師與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是自在的,因為他在吃飯睡覺時受用他的般若智慧。

智慧是普遍的,真理是普遍的,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用。打坐時,它在起作用,睡覺時它仍然在起作用。如果睡覺時它不起作用,說明這個道是假的。《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所以說,悟道之後,只是平常。平常心是道。

以上我們從三個方面考察了禪者開發內心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使用的三個方法,或者說所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大死一番;第二,全體承擔;第三,轉身向上。我所講的,只是文字概念,並不是禪宗的心法本身。如果有一位真正的禪師在這裡,他會給我一巴掌,因為我的這種講法,把他們玷污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只能用語言,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分析,這樣聽者才能有所瞭解。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