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淨業三福者,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亦可得生
上文談及,佛滅後六道凡夫,「心想羸弱,未得天眼,不能遠觀」,又凡夫縱欲觀嚴淨佛土,因心多濁亂,神識飛揚,不能息慮凝心,觀就難成,故釋尊指方立相,別指西方,使我等娑婆眾生能夠住想西方,並仗佛慈力,往生淨土!
凡夫雖然不能修定善觀行(修心),但釋尊《觀經》卻告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凡夫,欲求生淨土者,也可修散善三福--世福、戒福、行福等善法(修身)為正因,將所修的淨業功德,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亦可得生。
善導大師釋云:「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迴向,盡得往生。
續云:「第三福者:名為行善。此是發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勸有緣,捨惡持心,迴生淨土。」可知這些憑自力修持福善之機,或聞與不聞佛法,或具持不具持,但至緊要至心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亦可得生淨土。
為甚麼修業三福的人要迴願,才可往生?此因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憑自力修福而成佛的正因,而不是憑他力念佛而往生的正因,由於因果不相應,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必須普皆迴向,願生彼國,方可得生!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法門的「要門」。
為甚麼修三福迴願往生的人少,往生大業未能成就呢?
很多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理解淨土法門的「迴向發願心」,以為與一般大乘菩薩教的「迴向」差不多,以致得生淨土者少之又少。迴向發願心是《觀經》所指的「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之一。
善導大師釋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由此可見,自力修持福善之機的往生正因,不在於其人的佛法善根,或修持功行。事實上,縱使能具持五戒十善等,憑此戒福及世福等,只能做人生天,尚在三界,六道輪過,怎能憑人天福善,得生淨佛國土呢?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的往生正因,實是在於「一心迴願」,即捨己歸佛,捨自力修持而憑佛力攝取,所謂「迴所修業,向所去處」!迴捨自力修持的諸行功德,心向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亦即「萬行不憑憑念佛」,所謂「一心迴願」者,一心專念彌陀佛名,一心願生彌陀淨土。
或問:《觀經》上輩生文教「六念法」的「念佛」,雖是自力修持的淨業三福等諸行之一,但也有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理應亦可往生。就往生而言,上輩生文的「六念法」的念佛與第十八願的念佛,有何不同?
修行六念中,前三念是「念他」,後三念是「念自」
《觀經》上輩生文言: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欲修此「六念法」,念佛求往生者必須迴向發願;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指定的「稱名念佛」,是不用迴向的。
善導大師釋言:明「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捨、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
又言: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後三念是自。善導大師續釋:前三念是念他,念佛、法、僧,其中念佛,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三業功德,同時亦念一切諸佛的三業功德。後三念是念自,即自我反省。反省甚麼呢?
善導大師續釋:又念諸佛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捨能捨,內捨外捨,內外捨。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他人早已覺,盡捨身命,行道進位,但自己還未醒,惱障多,福慧微
修淨業三福的上輩生者,應深切反思:佛已三業清淨,自己仍在持戒;佛菩薩已捨法無量,包括身、命、意等,自己仍在學捨;佛菩薩已住第一義天,即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所住的天,亦即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無為涅槃的極樂報土,自己仍在求生三界諸天或淨天。
對比之下,修六念者應意識到:今時的佛菩薩是自己過去世的同修,大家曾同發願斷惡,捨命行菩薩道,他們已因圓果熟入聖道,所謂「此等難行之行已過,三祇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而我呢?
善導大師續言: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讀到這句話真是不寒而慄,當頭棒喝!
原來以前的同修們早已盡捨身命,行道進位,證果取覺,如今還來穢土,度脫自己;但自己還在夢中,愈修愈糟,福慧微微,出離三界,遙遙無期,不禁自慚形穢,稀噓不已,羞愧難容。
自力修持福善者,因堪受善法不同,所修持的三福善業時節,有延、促之異,故此其往生的品位有九品之別。至於乘第十八願往生者,同一念佛,乘佛願力,仗佛功德,皆是彌陀正覺淨華化生,超越品輩等分別想而得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