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離苦之根本(上)

201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弘誓學院首次舉辦在家五戒菩薩戒會,由性廣法師講解五戒內容。 (圖:弘誓學院)
201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弘誓學院首次舉辦在家五戒菩薩戒會,由性廣法師講解五戒內容。 (圖:弘誓學院)

一、學佛的基礎

三皈五戒是學佛的基礎,我們覺得戒條少而簡單,大家應該都懂,可是裏面有一些觀念需要跟大家提醒。首先學佛是為了甚麼?從終極目標來講是為了得到快樂,可許多人受戒的時候都會害怕。你怕甚麼?從五戒來講,第一條戒:不得殺人。不受戒你能殺人嗎?你不能殺;不受戒你能偷竊嗎?你不能偷竊。所以如果以受五戒來講,就是不學佛不受戒,你也應當遵守人世間的基本倫常,道德規範。

我們為甚麼要受戒?你說我怕受菩薩戒,因為裏面有很多條文,人家罵我們,我們生氣,人家來道歉了我們又不可以不原諒,有東西又不能不給人等等。關於菩薩戒昭慧法師演繹說明得非常好,有些事是基本義務你不得不做,但有些是超義務,做更好不做沒有人會要求你。為甚麼沒有人要求的我們還要做呢?我簡單的歸納,希望用最直白的語言讓大家快速的瞭解。

三皈依,皈依了你就找到人生正確的方向。你受了五戒,就能夠保障你所做的,不會為未來招受苦果。你守了五戒,你就不會被抓去關牢房。你受了菩薩戒,小人會越來越少,貴人會越來越多。貴人怎麼修?菩薩戒就在教我們。這樣會不會有點踴躍?所以一定要受戒。自從把舉辦戒會的消息宣佈之後,有些學員很踴躍說:跟著昭慧法師那麼多年,你們終於要傳戒了。

其實我們以前是這樣想的,佛教界有人做的事情我們就隨喜功德,不一定自己要做。到處有戒會,「三歸、五戒、菩薩戒」,有戒會你們就去受。但是有些學員真的是大家共同行菩薩道的法眷情誼,他們會說:「師父!跟你們那麼多年,就是希望親從你們處得到菩薩戒。」我說:「如果講大菩薩,昭慧法師絕對是一尊。」所以在她那麼忙的時間當中,我們殷勤的勸請,懇求她撥一點時間給我們,這個因緣也就成熟了。消息傳開後,有些人歡喜,有些人膽怯害怕,又愛又怕受傷害。我就勸他們,趕快受菩薩戒,最好受菩薩戒。為甚麼?修你生命中的貴人。

二、如何離苦得樂?

我們先從一個主題開始,就是離苦得樂。你不要說來受戒好害怕,這個戒,叫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仔細分析起來,就知道戒是讓我們得快樂得解脫,讓我們得福報的,所以整個的主軸是離苦得樂。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第一,皈依三寶。皈依三寶為甚麼會離苦得樂?我要怎麼做才能夠離苦得樂?那你一定要請教高明的人,請教已經在離苦得樂這條路上得到成果的人。這裏提供兩份教材,一是〈三皈五戒文〉、〈慈悲觀文〉,第二個是《五戒修學述要》。三皈文裏面,「我皈依佛」,我為甚麼要回轉?我為甚麼要投向?我為甚麼要依靠佛陀?因為佛陀指引我究竟解脫,他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般說求佛保佑,你如果沒有做好事,佛怎麼保佑你。

如果有甲、乙兩人,某甲偷了某乙的東西,然後通緝在案潛逃在外,某甲就去求佛保佑,希望我不要被抓到,如果你能保佑我的話,我偷了一千塊錢要不然分點給你。聽我這樣講你會覺得很搞笑,其實我們很多人做壞事然後跟佛祈求要保佑,不就是拉佛合夥做生意然後坐地分贓。你做了壞事,你竟然可以求佛保佑,那佛陀能保佑你嗎?如果佛陀能夠保佑你的惡行、惡心成就,他會是聖者嗎?他是大公無私的嗎?所以你不要賄賂佛陀。佛陀是我們的老師,他告訴我們,想要得到幸福快樂圓滿的人生,你應當怎麼做。學了以後你就知道,你做了應該做的,就可以得到幸福快樂圓滿的生命。所以我們皈依佛,我們傾聽佛陀的教誨,佛陀是指引我們離苦得樂究竟解脫的導師。

第二,我們為甚麼皈依法?佛陀為甚麼值得我們尊敬?因為他所說的不但切實有效,而且正確無誤。佛陀體證了宇宙的真理,瞭解了因果的規律,親自證悟諸法實相,還提供操作的方法,可以得到切實有效的成果。我們皈依佛其實是皈依法。可是法在哪裏?法充斥在天地中,充斥在空氣中,你不會就看不懂,不知道,所以要有人指點迷津,然後指出這個訣竅在哪裏。所以法還是由佛來彰顯。

舉個例子,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我就說這個太陽日升、日落,升跟落好像都是太陽在動。可是西方的天文學家、科學家就去觀察,觀察到後來發現,是我們在動太陽沒有動,可見日升、日落符合凡夫錯誤的日常經驗。這就像有人告訴我們地球繞著太陽轉,可每天站在那邊看太陽這樣,看月亮這樣,從不覺得是我在動,總覺得是它在動。所以,人類錯誤的感官知識,是需要被一再矯正提醒跟改過的,雖然它是常識,但常識是錯的。學佛也是這樣,我聽佛的話,佛陀告訴我這是錯的,你就要改變你的觀念,慢慢去修,所以皈依佛。法是甚麼?它是通向慈悲與智慧的道路,人有了慈悲有了智慧一定會離苦得樂順向解脫,所以皈依法。

佛陀不在了,佛陀說的法被記錄下來,在每一個不同的時空中,法的精神是永遠不變的,只是對應於不同的環境,法的確要有不同的表達。這兩件事情是每一個時代的佛弟子都需要做的工作。第一,在浩瀚無窮文化積累的經典中找出法的真實精神;第二,在當下時空踐行適應現代生活環境操作的那些內容。

例如:我們接下來講到的五戒,其中有條不得偷盜戒,犯偷盜戒的標準是盜五錢。五錢是甚麼概念?原來佛陀當時在制戒的時候,有佛弟子犯偷盜戒,如何判輕、判重?有佛弟子就回答說,我們這個國家的法律,五錢以上就是死罪,佛陀因此說偷盜五錢犯重。現在時空來到台灣,到底甚麼是重罪?這個五錢的概念就需要在這個時空中,被我們再思維再理解,然後做出切實明確可遵循的一些內容,這是我們當代佛弟子的責任。

僧伽是甚麼?為甚麼要皈依僧?「僧」,謂清淨和合,住持正法。大家向佛陀學習修學正法。以專業來講,在座在家居士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工作,你們的工作是不是就是你們的專業。你們把一天當中最主要的時間、最重要的時間,乃至於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你們的工作專業上。所以當你想要學佛的時候,你應當去請教這個領域裏面的專業人士。「僧伽」,傳統說「住持正法」,如果用現在大家能瞭解的語言,就是這個領域裏面的專業人士。你就跟他請教,你用八個小時上班的時間,他用八個小時乃至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或是十四個小時,專門把佛陀所說的,穿透時空永不改變的宇宙實相和真理,以及如何在每一個變換時空中,應當改變、應該修正、應該適應的那些法保存下。又能夠和當代對話,能夠引導人心之思潮。

再來,自己要修煉,不能光說不練。所以我常常跟一些在家眾,尤其出家眾學生說:我們不要空口說白話,空口說白話就像在開空頭支票。你不能說修行多好,然後你自己都不修。這不行,這樣欺騙社會是違背善良風俗。你體悟不深,經典的文字照搬照念,就像一個答錄機,講出來的語言都沒有辦法感動自己,如何勸得了別人。古老的經典你把它拿過來,你沒有投注力量,講出來的話就沒有力量。所以清淨和合的「僧伽」是可以皈依的,因為他是真實在實踐法、理解法、保證法、傳播法的專業人士,我們人生要離苦得樂,就是要皈依三寶。

三、為甚麼要受五戒?

皈依了以後就能離苦得樂嗎?皈依只是開始,要有過程,不是結束。你到學校報名讀書,入學註冊以後就要開始學習。佛陀第一個就說五戒,持五戒不要害怕,世俗的法律跟佛法的戒律基本規則是一樣的。我們為甚麼要修?因為我們要知道正確的觀念,知道哪些動作哪些行為真的不可做。孔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所以現在我們受五戒,一定要講為甚麼要受五戒,乃至為甚麼一定要受菩薩戒。

第一個,聽觀念,佛陀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世界中所有的東西都在動,然後有因必有果、有業必有報,所以我們在生命中感受到苦、感受到樂。那麼在因果的規律中,在造業與果報中,它有一個必然的關係,這一點請大家瞭解。你說這個我們不就瞭解了嗎。其實你們現在覺得稀鬆平常的觀念,有時候非佛教徒是不能理解的,比較起來就會覺得我們真的很幸福,因為我們知道因果觀念。雖然有些人聽過因果觀念,可他是錯誤理解和錯誤詮釋。

例如:我們都說大家要相信因果,但有些人就說,因果又沒有看到,我為甚麼要相信?要知道人類知識的獲得至少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親眼看到,看到這裏有一個鬧鐘我就說有,沒看到就說沒有。可是因果規律是法則,你要體會法則,它是從時間的推移比較中、觀察中得來的。因跟果是一個因推出一個果,這個果你再更深刻地去思維。觀察事物是角度問題,你可以從因來看,你也可以從果來看。你如果要看成因,那麼它跟未來有關係,如果你要把這個事情看成是果,它跟過去有關係。但是無論如何,所有的一切存在都在關係中。

第二條,法則,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你相不相信因果沒關係,因為有因必有果,好的感召好的,壞的感召壞的,當我想要得到好的時候我知道如何去做。你對於生命美好的願望如果是一個結果,你是不是可以去積累跟操作得到美好結果的這一些條件。所以想要讓人生圓滿幸福快樂,這個願望可以透過因果律而實現。如何避免惡?惡不就因惡而來,想要避免苦果,知道因果律、接受因果律,只要把不招感苦果的那些原因都做到,把感召苦果的原因都排除,不就能夠避免苦果了。世間很多觀念其實不儘然正確。例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因果規律中沒有不測,不測代表你智慧不夠你測不到。人有旦夕禍福,學佛不就是要處於永恆快樂,你看極樂世界怎麼會有旦夕禍福。你說天生的我不能改變,在佛法的觀念中沒有甚麼不可改變的,如果不可改變,我們為甚麼要修行?為甚麼要求福?

你說父母不能選。我常常講《佛陀傳》,佛陀來投胎的時候,他是不是來選父母,選一個福德、智慧、慈悲都跟他相配的。配偶、子女都能選,你把你的生命過到甚麼都不能選,你就知道你很糟糕。所以,接受因果律、相信因果律、操作因果律,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好,就可以避免想避免的惡。你說因果律該不該接受。邪知、邪念告訴你沒有因果,一切都會很好,可世間的真相沒有這樣。佛陀說世間的人都在尋找快樂,而且都在追尋因果,只是透不透徹、圓不圓滿、量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而已。

沒有人能夠躲開因果,西方哲學也在找因果,找找找,找到第一因,這個觀念就錯了。再來,法律不是在做因果推斷嗎?醫學,現在的醫院,你一點點發燒到醫院,醫生絕對不敢直接給你開藥,他一定要給你驗血甚麼的,然後根據檢查結果再給你投藥。這不就是找因果關係嗎?其實學佛離苦得樂,佛陀就是告訴我們因果法則,佛陀不需要你賄賂,需要你賄賂的也不是佛陀,佛陀只要你按照佛陀所教的做。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就是了解宇宙間的因果法則,而且修證圓滿。正如經典所言:「我已證、已知、已修、已得。」

四、持戒遠離惡趣

五戒也是要你快樂,不受五戒你也要受國家法律規範。我們為甚麼選擇學佛?學佛不但是遵守法律規範,還要以正見理解、思維、持守戒律,乃至趨於究竟圓滿,所以我們才到佛門中受戒。

「戒」,謂戒止、禁止。戒就是界限,你可以把戒想成界線,逾越了這一界就不在這一界了。你要當人,這就是一條界線,超過這條界線,恭喜你不用當人。超越有從上超越,也有向下墮落,超過我們叫著「増上成聖」。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界,當人就要受五戒,不要常常和惡法相應,不要常常和惡人相應,不跟惡相應就是因果律。第二,善得善,惡得惡,善得福,惡得苦。第三,你的心常常往哪一個方向運作?從無形變有形,你的有形色身就是無形心念運作的成果,所以人為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你拜託別人比較難,要求自己很容易,兩個人吵架你叫她不發脾氣很難,那就和自己說不要發脾氣,你自己要求自己不發脾氣這事情就沒了。如果你都沒有辦法控制,那你為甚麼要求別人,這樣兩人就會糾纏不休。不殺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保持在人道,就是消極的不可作為。殺人、偷盜的都往下走,所以當然應該受五戒。

再來,八關齋戒是做甚麼?要為上去做準備。八關齋戒為甚麼叫著「關」?關閉生死門。世間人做了壞事要抓去關,我們自己對自己比較好,所以八關齋戒一天就好。八關齋戒是把那些惡關起來,讓自己不往下面拽。傳統講受五戒有多少功德,受八關齋戒有多少功德。看到很多功德而要受,你沒有瞭解意義,你想要求功德,在操作的過程中會很辛苦,可是懂了原理以後做起來就很自然了。我們研究五戒的內容,你真實的瞭解它的意義就會主動持戒,而且持戒快樂,因為你知道持哪個戒就會在哪一界。

五戒,第一個「不殺生」。甚麼叫殺生?佛陀說幾個條件:第一,對方是人;第二,「人想」,你知道對方是人;第三,你想要殺他;第四「興方便」,造作種種方法,拿刀、拿槍、下毒藥、用火燒;第五「前人命斷」,被你殺死了。這五個條件都具足你就犯了殺人戒。重點是研究背後的動機。為甚麼不能殺人?在甚麼情況下才會造成殺人的因緣出現?我們要這樣來研究這個問題,否則就變成研究殺人。

甚麼是「具」?具幾個條件就成立?你想殺,種種辦法一直想一直想,前面都做到三項了,到第四個步驟了,技術不夠沒殺死,這樣不犯。但是,當你想殺人的時候,你整個的心念醞釀積累了一堆,佛法是非常重視心念運作的,所以雖然你沒有成功,可是你已經累積許多心念的惡業。因此有上、中、下品,中品不悔是殺人不死,殺天龍、鬼、神等等命斷,下品可悔,斷畜生、蚊子、螞蟻命等等。學戒如果觀念不對會出大問題。例如:師父我不敢受五戒,家裏還有蚊、蟲、蟑螂。我們要怎麼回答?殺那個不要緊,那個不算犯重戒。那你要殺甚麼?殺人?如果你這麼想,五戒也好受,就是不要殺人。但是重點不能放在我殺甚麼沒關係,因為那都是一個毀滅和互相抵抗的力量。「上品不可悔罪」,其中有一個「逆罪」,殺父母、阿羅漢、出佛身血,這都是逆罪,非常非常重的。父母從小把你帶大,如此疼愛你,你殺了他們,這樣的人心智是非常兇暴殘忍的。那你說殺普通人,不行,你殺的是你的同類,你跟貓、狗不同類,所以你不知道它的反應。可是你跟你的同類,他殺你你痛苦,你殺他他怎麼可能不知道痛苦。所以失心發狂的精神疾病不判他犯重戒,不是他沒有罪,而是他的心已經亂到無法自主。五戒就是研究,具足哪些條件就算犯了哪些戒。

「上品不可悔罪」,甚麼是上品?甚麼是犯根本?可以懺悔的是哪些?哪些不算?例如:你看到「無殺心誤致死」,公車司機開車撞了人,建高樓磚頭從高處掉落砸死人,這些就不犯根本,但是「世間果報不失」。世間的處罰還是有的,過失就有過失的罪,惡意就有惡意的罪。還有「狂亂壞心」,他已經失去對正常事物的感知能力,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在這一界了,所作所為與這一界無關,但這是很大的過失。傳統的講戒提供這幾個面向讓我們去瞭解,可是你不知道戒律的精神,持起來就會感覺蠻難的。

怎麼個難法?以殺人來講,知道他是人,起了殺心,用種種方法殺死了。人是為了離苦得樂,我們就算有理由也不能做殺人的事情,經典中長壽王本生故事就是這樣,從因果來講,能夠體會因果道理,你就不用以仇報仇,以怨報怨,因果會去找他。放下和原諒從消極來講,保身免禍不墮因果,不和他糾纏更好地在後頭,升天、斷煩惱、得解脫、出三界。所以無論怎麼樣,一定要持戒,如果你不想原諒敵人,你怎能不善待自己和他糾纏不清。

(待續)

原文見於《弘誓》第165期,佛門網獲授權並分上、下兩期刊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