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三寶歌》淺釋

1930年[1],閩南佛學院的大醒法師、芝峰法師,深感國有國歌、校有校歌,唯獨佛教缺乏一首代表佛教義理與精神的教歌,於是懇請弘一律師撰寫曲譜,再上呈太虛大師。大師依曲作詞,本著頌讚三寶的功德,寫成了《三寶歌》。歌曲流傳至今,已成為了中國佛教的「教歌」。《三寶歌》的歌詞言簡意賅,透過頌讚三寶的功德,表述佛教的整個教義,也由於精簡之故,歌詞內容不易為初學佛者所了解。為令初學者明白歌詞的意義,本文嘗試略作淺釋。文章分為三篇——〈佛寶歌〉、〈法寶歌〉、〈僧寶歌〉,並將陸續刊登。

佛寶歌歌詞

「人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

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人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啟以光明?

眾生於生死苦海中浮沉,或上升天上、人間,或下墜地獄、畜生、餓鬼——三途。在輪迴中流轉不息,在無明作生死大夢,佛法稱之為「長夜」,所謂「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佛法說有「五趣」或「六道」,為甚麼歌詞只提「人天」呢?在諸趣中,人天二趣的福報較高,須修習五戒十善,才有人天果報。從福報的角度來說,天趣較人趣高。不過,佛教不鼓勵人生天趣,因為天趣難以修學佛法,只有人間才有機會聞法修行,故《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生死流轉中的五趣,能生而為人,是最為希有而難得的。佛教形容人身難得的情況:猶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盲龜於大海中浮沉,海上漂著一塊木板,板上有個孔。要得人身的機會,就如盲龜伸出頭來,剛好穿過那個木孔一樣。而人之所以比諸天殊勝,是因為人有三種特質:憶念勝(理性的思考力)、梵行勝(道德精神)、勤勇勝(意志力)。所以,我們應該運用這難得、殊勝的人身,修學佛法,以獲得生命的解脫。

眾生在生死長夜中輪迴,是依過去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佛教稱為「正報」。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天長夜」,是指我們的正報,而「宇宙黮闇」則可視為「依報」——我們所依止的環境。佛經稱我們居住的世界為「娑婆世界」,或稱「五濁惡世」。濁惡世界是黑暗的,居住在這世界的眾生不信因果,只追求五欲之樂。福報享盡,隨即下墮三惡道受苦。那麼,誰能為這五濁惡世的愚昧眾生開啟智慧之光呢?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人天的福報雖好,但終究是有漏的,不能出離生死,還會在五趣中流轉。這是由於煩惱所引發的,煩惱所引發的福報,無論如何高尚,都跳不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是指眾生所居住的世界。欲界,是指不離淫欲、食欲、貪欲的眾生所居之處。色界,是指離淫欲、貪欲,但仍有微細物質的眾生所居地。無色界,是物質(色)的身體和住處都沒有,僅有心識存在。三界中的眾生皆有煩惱,仍在生死輪迴,故《法華經》將三界譬如火宅。

流轉在三界的眾生,是不能離苦的。苦,雖有眾多,但通常說為八苦,並分為三類:一、身心的,包括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痛苦。二、社會的,包括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前者是指與自己所愛的人經歷生離死別,便感受到的痛苦;後者,是指與不喜歡的人互動時所生的痛苦。三、自然的,這是指外物所引起的「求不得苦」。

總之,以上三類苦是源自於「五蘊熾盛苦」——眾生經驗的眾苦,問題在於眾生本身。那麼,有誰能救濟處於火宅般的三界,受著種種痛苦逼迫的眾生呢?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

前面問誰能為五濁惡世的眾生開啟智慧之光,接著再問誰能救濟火宅中的眾生,以獲得身心的安寧?這裏的答案:是具有「大悲大智大雄力」的覺者——佛陀,才能「啟以光明,濟以安寧」。

「悲」指拔除眾生的痛苦。佛陀的悲心是廣大無邊,平等無差別的救濟一切眾生,所以說為「大悲」。佛陀的大智,是指「能抉擇諸法事理,能善辨別眾生根性」。由於佛陀的悲與智是相應的,所以說法度生時,都能夠恰到好處,隨應眾生的根器,而宣說成佛的正法。「大雄」,是佛的德號,直喻佛陀就像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且能降伏四魔。

上面歌詞所說的「大悲大智大雄力」,就是指佛陀的三種德相——恩德、智德、斷德。恩德,就是以大願力救度一切眾生。智德,是以平等智慧遍照一切諸法。斷德,指斷除一切煩惱、惑業。佛陀的三德,其實就是前面提及的人性特質(梵行勝、憶念勝、勤勇勝)的淨化。這亦再次說明了「諸佛世尊皆出人間」。

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前面闡述佛陀的德相,這裏則以借喻的修辭手法,來頌讚佛陀的功德。「昭朗」是彰明之意;「萬有」指世間一切事物。由於我們缺乏智慧,對於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能如實觀照,所以妄執諸法實有。佛陀運用清淨無染的大智,遍照世間的一切,故能了了分明。這與前面的「人天長夜,宇宙黯闇」作對應。

「衽」指「衣襟」;「席」指臥席;「群生」指三界一切眾生。整句歌詞的意思是,佛陀視眾生視如赤子,以大悲心衽席眾生,如母親以衣襟包裹赤子,然後安放在臥席上。這是頌讚佛陀的大悲心、恩德,是對應前句「三界火宅,眾苦煎迫」。這裏列舉兩種功德讚嘆佛陀,事實上,佛陀的利他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是無法窮盡的。這是因為佛陀在因中行菩薩道時,廣修六度萬行,故能成就佛果位上的種種功德。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前面說到,三界的眾生於生死長夜中流轉,於黑暗世界中居住,受著各種痛苦的煎迫,於是萌發皈依的動機——誰啟以光明?誰濟以安寧?在歌詞的中段,大師指出,佛陀是具有「大悲大智大雄力」等功德的大覺者。故此處作了總結:只有佛陀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我們尋求皈依,必須慎重。就好比我們身在險境,找人相助,當然必須找有能力救我們,而且可靠的,否則找來的或許反而讓我們在險境裏陷得更深,更無法出離。《瑜伽師地論》指出,須具備以下的五種特質,才能作為我們的皈依:一、身業清淨;二、語業清淨;三、意業清淨;四、於諸有情起大悲心;五、成就無上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我們知道佛陀才是真正的皈依處,亦皈依了佛陀。一旦皈依了,就要盡形壽的皈依,即是在我們的生命完結前,都以佛陀為皈依對象。我們發心皈依佛陀,就應當遵循佛陀的指示,依教奉行,以獲得解脫。

在〈佛寶歌〉中,太虛大師寫出世間實況,求皈依者的心情,以烘托出佛陀的德相。然後,指出唯有悲智具足的無上大覺者——佛陀,才是眾生的皈依處。最後,告誡皈依者正確的皈依態度。下一篇〈法寶歌〉將會分享的是,大師如何把整套法義體系融入於頌讚法寶中。

延伸閱讀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燄續佛燈明:《三寶歌》淺釋

今乃知──三寶歌的現代演繹

參考資料

印順導師(1987):〈佛教與教育〉,《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

演培法師(1989):《三寶歌解說》,台北:正聞出版社。


[1] 有說《三寶歌》是於1929年完成。不過,討論其創作年份,不是本文的目的。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