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永遠的戒誓

我們何其幸運,今時今日有機會聞法。關於聞法,動機相當重要。聞法的動機可以各種各樣,其中一種是要聽聽佛學,增加知識;另一種是希望有所得著,把佛法用在生活上。後者的動機比前者好,因為那怕不能完全明白,甚至僅聽懂其中一兩句,但只要能用在生活上,便很有意義。如果純粹聽聽而不去實踐,反而幫助不大,等如白聽了。只有把佛法結合生活,用佛法幫助自己,乃至與人分享,改變人的心靈和行為,才能締造美好的人生和社會,這比知識的授受更具意義。

佛法根源於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這麼多年後我們還有這法緣,應好好珍惜,按著佛法來走我們的人生。有些人根本無緣學佛,不懂佛法,這很可惜。有些人卻是聞而不修,甚至以炫耀知識為目的,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歷代祖師大德留下那麼多珍貴法門,他們也是按著佛法而走上清淨大道,以佛法來培養自己,利益他人,最終得到成就。就好像造一個輪子,你先要對它有認識才能設計和把它造出來,但目的是為了用得著;我們學佛也需要行持,就像造輪子要能用得著一樣。

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並重

追求佛法,要注意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是同樣重要的。人生路上總會遇上種種困難,如果平時不好好修習,遇上逆境時便會迷失,不知道怎麼辦。我們總有遇上障礙的時候,佛法智慧幫助我們調伏煩惱,解決困難,而一件事情成敗得失則要看因緣,所以要按著佛法行持,多積聚福德,多種下影響事情結果的助緣(條件)。

即是說平時便要多做善業,積集善緣;方法很多,如去廟宇或一些佛法中心供養三寶、做慈善功德,按師父教導來修法,參加法會等等,都可除障積福。藉著修習福德和智慧,可締造好的因緣,改變現狀。有些人不知道聞、思、修同樣重要,福德與智慧不夠,當遇上人生的陰霾時便很難挺過來。就如一些學者,平時視佛法為學問知識,到自己人生路上遭逢波折時,就變成「行人止步」了!

佛陀在世時,人們根本不會懷疑業力、輪迴、三世因果等的說法。現代人學佛則信心很重要,尤其在積集福德與智慧資糧時,要對三寶、菩薩行及對我們自己(能生起菩提心、能成佛)有信心,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對於初學者,看到浩瀚的佛經典藏,有些文字又很艱澀,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學歸學,卻不知怎樣結合生活,因而感到迷惘甚至生起退心。況且人都有習性,有時很難控制自己,會找藉口躲懶。然而,如果有良好學習動機,又累積足夠的福德和智慧資糧,便能更有信心、順利地學佛了。

上面說的是關於學佛應有的動機和學習原則,可說是修行的熱身。學佛修行是為了幫助自己和別人,這是最基本的。現在有些人學佛卻只是追捧出名的人和題目,而非真正為了實修,總不肯在思想上、行為上做工夫,這很不應該。

三昧耶戒

今天說的主題是「三昧耶戒」,要講解三昧耶戒很容易,但要保持三昧耶戒卻不是那麼簡單了。三昧耶是梵文Samaya之音譯,在藏文中叫Damtsik,是共有、聯繫的意思,這是指上師和弟子之間殊勝的聯繫。

現在有很多大師、喇嘛、大德降生此世間,向眾生弘法,其佛法是根源自釋迦牟尼佛而一直傳下來的。他們都希望眾生的心能改變,希望眾生能得到佛法的好處。現在有些人學佛,卻只視之為一種知識,不重視發心和生活行持,甚至反過來,學一套,做是另一套。其實道理和方法都在經典上教了,但他們卻白白錯過。

把佛法用在生活上,簡單而言就是要實踐止惡行善、自利利他,就算不能做到,至少也不要傷害眾生。現在有很多師父為大眾說法,他們所說的佛法沒有問題,但如果作為弟子聞法後不好好地實踐,放下經書後又去造惡業,那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弟子一定要跟從上師所教而行持。新弟子習氣尤其重,當見到不合己意時,很易隨便批評上師,並生退心,由此造下不善業。弟子最初十分尊敬上師,但可能後來見到上師做了一些他認為不妥的行為,卻不好好查清楚真相,便到處說師父的壞話,胡亂批評,那便會造作了惡業。

佛教分為大乘、小乘及密乘,又可分為顯教和密教。我們現在讀的佛經便是顯教,而一些秘密灌頂則屬於密教的範圍。在依止(藏傳佛教)上師前,我們要查清楚師父在顯密方面是否具足資格,例如他有沒有如法地完成大閉關,而不是一見他是屬於某個傳承的便馬上去依止。弟子需要知道師父在顯密方面都有成就,從而生起信心,然後才去依止。因為一旦依止上師,就立下三昧耶戒,即弟子與上師建立了聯繫,而這聯繫是生生世世的,永不反悔,故首先需要生起極大信心。密教一向有個講法,就是破了三昧耶戒是要下地獄的,所以在建立三昧耶戒前要好好地檢查,清楚了解上師是否有足夠資格,從而生起很強的信心,之後才去建立師徒關係或灌頂受法。

除了弟子要對上師敬信外,上師亦有責任去認識和了解弟子,要知道弟子是否已對自己生起了很強的信心,然後才建立師徒關係。不然的話,即使弟子只是產生一點懷疑,也破了戒。弟子破了戒誓,不用再做什麼便已失去了皈依處,這是自動產生的後果。

密乘的梵文是Tantric,tan的意思是綁繫,tric是關於說話,指承諾、教導等,即是基於佛法的傳承教導而建立的聯繫。三昧耶戒是密乘特有的一個很重的承諾,一個永遠的承諾!如果弟子破了三昧耶戒,不只是弟子有不好的後果,其上師也會因為建立了一個不良的聯繫而導致不好的後果。所以上師收弟子也要很謹慎,包括傳授灌頂。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說法,希望人們聞法後會去思考,然後去修習。現在我們也要注意聞、思、修。其實即使是聽法,弟子和師父也建立了三昧耶戒,一種聯繫,但這種三昧耶戒並不如之前所說的那麼嚴重,有別於大灌頂或密法所建立的三昧耶戒。

對於在大灌頂法會所建立的三昧耶戒,我們就要相當注意了。這種法會往往有很多人來參加,而上師在傳法時,需要先向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只是慕名而來的一些人,清楚說明傳法便會建立三昧耶戒,而這種密戒是他們要生生世世永遠遵守的;如果在場的任何人將無法奉行,便請他們離開,不要受法。另一方面,上師亦要了解弟子是否具有資格,包括他對上師是否有大信心,以及是否有適合條件修這個法。因為這些法是歷代上師一直傳下來的,歷代的修行人都是向著同樣的方向及用同樣的方法而修行,如果上師發現弟子不適合修某個法,就不會傳給他。

在藏傳佛教中,上師和弟子之間的戒誓是很重的,這是一種重大誓言和嚴謹戒律──只有一種,沒有任意選擇餘地的。學習佛法可多聞廣學,但拜上師卻不能隨便,那是影響永遠的重大決定。其實也不只是藏傳佛教,在其他派別中,師父和弟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很重要的;既然信心具足,毫無懷疑,就應好好按照師父教導如實修習。

三昧耶戒可從很多不同的方面去闡述,如果有興趣,這些可以在日後再慢慢解釋,很難在一日之內把這些全部說明,剛才所說的只是重點。在拜上師後,他便是一個永遠的上師,不論上師的修行成就是進步了或是退步了,即使見他做錯了,我們都要尊敬上師。所以在決定皈依上師或接受灌頂時,先要肯定自己是否能做到這樣才好。其實不只是我這樣說,歷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喇嘛都是這樣說,這是深具意義的。

做或不做一件事都由我們自己決定。但我們的六根對外境的反應很快,對境生起感受所需的時間比一秒還要短,所以要小心身口意所造的業,不要造下惡業;特別對於三昧耶戒,必須要小心看待。因為如果我們說上師壞話,或只是生疑,便已破了戒,則不只是弟子受影響,上師及上師的上師等等亦全都受影響, 整個傳承都會受影響。這亦是Tantric的意思,即這個聯繫是兩邊的。所以破三昧耶戒對弟子及師父雙方也有壞影響。

如果弟子在不知道灌頂會建立三昧耶戒的情況下接受了灌頂,之後因而沒有遵守戒誓,我也不知道這會有什麼後果,因為佛經上沒有說明。但如在灌頂前上師已清楚地說明灌頂後弟子需要遵守三昧耶戒,而弟子依然決定接受灌頂,那麼弟子便一定要遵守戒誓了。其實如果弟子真的對上師生起了信心,清楚三昧耶戒是什麼,那麼遵守戒誓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現在有很多轉世者在世間弘法。在以前,我們只要對他們有信心,便可跟隨他們修學,但現在的時世則要很小心,因為有太多不同的轉世者冒出來了,必需要好好地檢視清楚。現在有很多轉生再來的第三、四世,甚至是第十世的轉世者,他在過去生可能在修行方面很有成就,亦很有名氣,但在今生他還是不是和上一生一樣那麼有成就呢?是不是具足顯密資格呢?你還是不是有信心永遠依止他作為自己的上師呢?

所以再三的說,不要胡亂參加灌頂,先要弄清楚這位師父在今生所做的事。如果審察之後對他仍然有信心,亦對自己保持三昧耶戒有信心,才好依止他或跟他學法。三昧耶戒是一個承諾,如果最初很有信心地建立了師徒關係,之後又到處誹謗的話,不止破了戒誓,那其實也造了謗僧的惡業,非同小可。

剛才說了三昧耶戒有兩種,一種是我們要相當注意的,另一種是我們在平時聽法時所建立的關係──此中也有因果,這也是三昧耶戒的一種,但不是一種重誓。好像我們現在聚集一起,大家很有因緣,並互相影響和提點,這是很好的。 現代人這麼忙,但你們依然來這裡聽法求法,彼此接觸和分享,面對面的互動, 這是一個很好的因緣,已是一種特別的聯繫,這是非常好的。今天暫介紹這麼多,如果你們有興趣,日後可以一起再談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