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滿足(三)

前文說到四食可以幫助建立快樂融洽的親子關係,談過段食和觸食,今續談思食和識食。

思食──提供正見

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在於錯誤的思想;而思想是必須有善知識來引導的。

有位媽媽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肯定很受朋友的影響。於是她在思考了之後,送孩子去週日佛學班。她說:“我一星期只犧牲兩個小時陪他上佛學會,陪到他喜歡去為止。我看到他在青少年時期,因為有了佛法,怎樣叛逆都好,都會有一股善的力量拉著他,一直到大學,他都沒有離開過佛法。”她有三位孩子,兩個兒子曾經擔任大學佛學會的主席,而小女兒也當上佛教會的青年團團長。兒子畢業後,到異鄉工作,也參與當地的佛教會,協助佛教青年團的活動。

很多學佛的知識份子,因為佛教的哲學而得到很好的調適,從中找到解脫煩惱的方法。如果父母都能早早讓孩子學佛,讓正確的思想根植在孩子的心中,那麼在他成長的過程裡,就能得到佛法保護而不會誤入歧途,同時守五戒去行善而修福報了。

因此,請父母去思考,雖然工作了整個星期,週末本是休假日,但是能讓孩子在週末去參與佛學班,也許你犧牲六年的週末,將換來未來幾十年的安全感,請去思考這個關鍵的教育。

識食──安穩的習性

我們知道惡習是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一個好的環境,是使孩子培養安穩習性的地方。

好環境不一定要豪華,而是讓孩子有尊嚴。孩子在長大的過程,如果有接受專注力的訓練,就不會浪費時間,也能安定的學習。

在馬來西亞,有很多佛教會都會在假期時辦兒童生活營,老師都會指導他們一些靜坐的技巧。家長如果能讓孩子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靜,講話時不煩躁,進出都輕聲,不大聲關門──這樣大家合作一下,即使在一個窄小的空間,都會產生一種安定的氣息,孩子就能平靜的完成他的功課。

東方文化中,孩子的隱私往往不被重視,因此應讓孩子有一個能表達情緒的管道,比如寫日記,或者畫畫,而且千萬不要去看,除非他自己給你看。這樣讓孩子有一個紓解的管道。

也許父母會擔心這個管道被濫用,那麼你該想想,給了他甚麼覺悟的教育呢?他如果學佛的話,在他的意識中有了因果觀念,這樣,他在選擇時,就有分辨的能力,而你對他也該有信心。

佛法一旦和生活結合,一點一點的就能把彼此的磨擦去掉,讓融洽進來。

(三之三,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