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一念慈心 眾緣和合 ─── 從四川觀音、地藏石龕走到台北《悲願同行》佛畫展場

宋人編撰的《宣和畫譜》卷一載:「畫道釋像與夫儒冠之風儀,使人瞻之仰之,其有造形而悟者,豈曰小補之哉?」並將道釋畫列為中國繪畫十門之首,彰顯其教化功能。取像表法,藝以載道;九百年後的今天,佛菩薩造像會為當代人帶來怎樣的啟示?

觀音、地藏合龕的信仰在唐宋期間甚為普及,二尊合龕石刻廣泛分佈各地。宋代開始,觀音菩薩趨向女性化的形象與千處祈求千處應的慈悲精神,深入民心;民間信仰影響下,地藏菩薩的功德與願力被認定為專責救拔幽冥眾生,觀音、地藏合龕的信仰不復興盛。2017年的夏天,李淨老師與玉鼎老師同赴四川參訪歷代佛教石窟,被大足北山觀音、地藏合龕石刻所觸動,生起了《悲願同行》佛畫展的概念。

大足石刻觀音、地藏合龕
大足石刻觀音、地藏合龕

「菩蕯的悲願遍一切法界,怎會偏於一方?」李淨老師有感末法時期,志力參修者多失於心力未濟,倘能於修行中,結合觀音之大悲心與地藏之大願力,必能日有所進。期望借助觀音、地藏的悲心與願力,給同道者多一點啟示,亦盼藉展覽於悲願同行的路途上,匯聚更多同心者,同力同行。

歷時一年多的籌備,《悲願同行》李淨 · 玉鼎台北佛畫展於月前假紀州庵古蹟舉行,展出二人結合佛畫與傳統文人山水創作元素的合作畫《悲願同行》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及個人創作「觀音」、「地藏」系列。透過畫像傳遞觀音、地藏菩薩大悲大願之救渡精神與事蹟,藉善財童子奔赴各地參道的歷程,闡述深入法界、隨順法界,從實踐普賢行而證悟之要義。

走進展場中央,正前方是李淨老師與玉鼎老師首幀彩繪合作畫《悲願同行》,畫面中觀音、地藏菩薩法相典雅祥和,山水意境高古清逸,兩者渾然一體,相得益彰。二人分別身居香港、台灣兩地,筆墨設色風格迥異,如何於創作上達至異中求同?

「經歷了多次溝通與磨合,從構圖到設色,不斷的調整、修改;商討過程中,大家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協,互相配合。」玉鼎老師表示,單是二尊菩薩的面相,雙方也作過連番修訂,創作合作畫所耗之心力與時間,實難以言盡,坦誠溝通與互信至為關鍵。

李淨老師與玉鼎老師討論合作畫的細節
李淨老師與玉鼎老師討論合作畫的細節
《悲願同行》合作畫設色過程
《悲願同行》合作畫設色過程

互信,亦是成就一場合作畫展相當重要的因素。為讓觀者能更清晰地觀賞、更親近的感受佛畫,李淨老師建議展出前把所有畫框的膠片與玻璃移除,玉鼎老師二話不說立馬贊同;這不但是二人之間的互信,亦是對參觀者的信任。展場內,觀者完全零隔膜的欣賞每幀佛畫作品,外界對此反應不一,評論紛陳。

參觀者研討「觀音」系列作品的繪畫細節
參觀者研討「觀音」系列作品的繪畫細節

觀者賞得入神,大為讚歎;習畫者感動更甚。然熟悉古蹟展場環境,從事藝術策展與書畫修復的專業人員,均表示此舉會為書畫作品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極不贊同。對展品「價值」定義不同、展覽「意義」想法不一;觀點雖有異,同出於善意。

怎樣理解二人夙興夜寐、奔波勞頓而完成的佛畫作品,竟不作周全保護,甚或奉上高臺,卻偏要如此親民、貼地?「下筆之初心,正是要讓作品直接與觀眾溝通,那為何還要設立一道道的障礙?設定策展方向之際,即以方便觀眾為大前提。」李淨老師諄諄善導:「給予的應為所需、所急為重。」凡事以利他為先,厚物載德。畫佛人的功夫,豈在於筆尖!

長達三小時的即興分享會,與觀眾交心、交流。
長達三小時的即興分享會,與觀眾交心、交流。

除了各方師長法友到場參觀,給予支持、鼓勵,展場旁邊正是年輕人喜愛駐足的藝文空間,且鄰近臺灣師範大學園區,為展覽迎來了一批甚少接觸佛畫藝術的年輕人,讓這群新生代對傳統佛畫有了不一樣的體會;還有去而復返,與扶老攜幼,看了又看的參觀者,讓兩位老師深深感動。展覽期間,二人每天駐守展場跟不同年紀、不同界別的觀眾交流,虛心聆聽意見,亦嘗試舉行即興分享會,眾人席地而座,從展覽理念談到合作畫創作歷程,不亦樂乎。李淨老師不諱言:「其實佛畫並不老套,只要能接地氣、能走入生活、能引起觀者共鳴,人、畫之間就會有停不了的對話與情懷。」

不同年紀的參觀者,同樣看得投入。
不同年紀的參觀者,同樣看得投入。

展場值班的義工,見證著幕幕動人情景,各有體會。「一位師兄帶著夫人來觀展,安靜的觀賞每一幅畫作,然後對著畫作下跪頂禮。想到畫師一心一念、一筆一劃所成就的佛畫,能得觀者一念慈悲與感動,引領內心無染的慈悲,這也是對畫佛者最大的禮讚。」隨玉鼎老師學習佛畫近四年的凡孜師姐,不但被參觀者的虔敬所觸動,連日於展場內,目睹兩位老師與同學們的無私付出,令她對佛畫有了更深層的領受:「一場佛畫展,如同一場法會,參與者以無比莊嚴殊勝的心境去面對,正確的初發心,才會得到最圓滿的回應。參與的夥伴們,無我、同心的共同成就,讓人特別感動。」

協助籌備工作的Osel師兄,是首批跟隨玉鼎老師習畫的學員,得悉合作畫展的計劃後,一直抱著期待的心情,盼能為展出盡一點心力。憶述策展初期,思考如何與觀者一起欣賞作品,至展出時,與不同觀者於展場互動對話;從最初尚未佈展的場地,到佈展完成,順利展出,最後撤展清場。種種因緣和合,啓發他對空性概念的思考;並讚歎:「每位觀者從不同的地點、時間進入展場,與作品、人對話,激盪出許多的善緣。」

展場一隅「觀音」系列作品
展場一隅「觀音」系列作品
展場一隅「地藏」系列作品
展場一隅「地藏」系列作品

《悲願同行》首站圓滿落幕,玉鼎老師回顧從構思至撤展的過程,不勝感慨:「原來辦一場展覽是非常不容易!」憶起籌展期間遇上的連番考驗,創作瓶頸致失去自信,下筆難以隨心,幸獲陳淑吟老師悉心指導,於設色技巧上作新嘗試,突破固有局限,方能順利完成此次展出的觀音系列作品。從覺察不足,到勇於面對,反躬自省,虛心向師友請益,這段艱辛的心路歷程,啓發了他思索未來的學習方向。

籌展事務複雜繁瑣,經驗不多的玉鼎老師刻刻如履薄冰。「十分感恩李淨老師給予寶貴的意見與協助,提點各項細節;帶給他不少麻煩,我感到很慚愧!」還有學生團隊在籌備過程中的協助,展覽期間早出晚歸,不辭辛勞、同心協力地處理展場內外事務,讓展出順利圓滿;玉鼎老師於話語間仍偶有激動。

法師閱覽《悲願同行》展板內容
法師閱覽《悲願同行》展板內容

「任何事物的產生有賴眾緣和合,非單憑己力得以完成。作品雖說是個人創作,但過程中多少的良師益友提供寶貴建議,合作畫更加要求彼此的配合與成就,更遑論整個展覽在籌備過程中,動用了多少的人力與物力。」李淨老師更寄語從藝者:「『集大眾之力而成』乃亙古之例,今人宜拋開個人得失,百川匯流共入性海,成就更多優秀的作品。 」

「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落筆至此,憶念著唐代高僧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於戈壁沙漠失路絕水、孤立無援之際,不忘其宏大悲願,堅持繼續西進的決心。《悲願同行》任重道遠,祝願兩位老師今年7月香港站的展出,匯集更多同道者,同心共濟,同力同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