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一心專誦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淨土行者應如何入手讀經?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浩瀚如煙海。須知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而釋尊談及阿彌陀佛的經典也不少於二百多部,那麽,欲修習淨土法門、並發心求生淨土者應如何入手?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深心」釋,提出淨土行者的念佛「五正行」,其中第一個是「讀誦正行」。我們宜透過研讀佛經,先建立對彌陀淨土法門一個正確和概括的認識。什麼是「讀誦正行」呢?「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稱為「淨土三經」,是淨土宗「正依」的經典,其他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如《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或《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叫做「傍依」。其實,每一宗派皆有其正依的經典,如華嚴宗的正依經典是《華嚴經》,那麽,《無量壽經》等稱為「淨土三經」則是華嚴宗的「旁依」的經典。所以,說正說旁,基於本宗的立場而說,並無褒貶之意。

又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云:「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所以,「淨土三經」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由始至終都在說阿彌陀佛的莊嚴功德,更重要的是:「淨土三經」都以阿彌陀佛的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為體,與其他有關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的經典則不一樣。


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

須知「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釋尊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金口所說,盡皆仰信!但就淨土宗而言,應以「淨土三經」為正依經典。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亦言:「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導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善導大師這番話十分重要。第一,佛經盡皆仰信,如《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引經為證,毋容置疑。

第二,佛陀宣說每部經,所處時空、說法對象,乃至聞法受益都不同,所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行者弄清楚這幾個問題,選擇契機契益的經典來讀,無往而不利。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提醒我們說:「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初學佛的人尤要三思,實事求是,不宜眼高手低。

第三,《觀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其對象是「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而其利益是令欲生淨土者能仗佛力而得生,達到出離生死為目的。其他經典雖說歸入極樂,但如《華嚴經》專為登地菩薩而說,最後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迴向發願,得見彌陀授記作佛為利益;而《楞嚴經》說的是心地法門,對象亦是聖者,可得「圓通」之益──圓融智慧,神通洞達,一切無礙也。

第四,淨土行者要「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信心絕不可動搖或退失。回應「讀誦正行」之句:「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依此佛教」者,即依此「淨土三經」佛陀所說所教去做!「一心專讀誦」者,即專心一意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不宜夾雜其他佛經了。若然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其他佛經,悉名「讀誦雜行」。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

淨土宗以信為本,以信方便,仗佛願力,得生淨土。若然行者信心動搖或退失「一向專念佛名」的正念,則難成就!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果地法門,極樂世界是彌陀的真實報土,一切唯佛與佛能知之,凡夫莫測其邊際,唯信能入,以專行為至要。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云:「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善導大師這番話說明淨土行者「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因為「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唯可深信者,佛陀在「淨土三經」所說所教,專注奉行。

善導大師再三強調「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因為其他不相應的菩薩教令淨土行者容易產生疑惑障礙。當知自己障深慧淺,又沒法解開謎團,結果「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那就大事不妙矣!


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想當年,筆者尚未拜讀善導大師的著作,卻意欲尋找淨土宗的理論基礎,故此定下計劃飽覽群經,乃至祖師論註,以致資料一大堆放在書桌上,茫無頭緒,找不到出路,愈讀愈糊塗,思想混亂得很。這個謎團終被善導大師解開,原來問題在於「一心專讀」!我真讀得太雜了,想到太多,孤芳自賞,抱惑自迷,哀哉。

善導大師還說:「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聖道門多是解門,所以行者樣樣都要學。淨土門則不同,行者乘阿彌陀佛的大業願力為增上緣,修此法門宜「少用功勞,多得益也」。此語可圈可點,似有乖「多勞多得」的因果常理,淨土行者宜謹記,並善思念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