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些人稱呼開仁法師您「方丈」,「長老」,或「法師」。這麼多年了,我與同學還是改不了口,一直尊稱您為「老師」,因為您是我們就讀佛學院時的佛法啟蒙老師。常言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雖然由佛學院結業已將近八年,老師您這盞明燈,從未間斷的照耀著我們,給我們指引。此次當知道寂靜禪林有這個專為出家人的「好自端嚴」課程,心中七上八下,因為有諸多外緣的牽纏,真的不敢奢望自己能全程參與,還抱著會缺課的打算。諸多的推託說詞,不外乎如老師在課程中所說的,自身是否偏重於花很多時間在教育居士,而忽略了自己道心方面的增上。最終幸得您鼓勵,開始了就不輕易放棄,排除外緣堅持下去,慶幸的是最終能圓滿此次課程。
這些年時常浮現在腦海的念頭是,離開了學院這個大僧團,外出獨自闖蕩的日子中──由外,美其名好像都在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由內,生活也過得自由自在且無拘無束。然而自己心裏清楚,有更加靠近解脫之道嗎?還是將距離越拉越遠而不自知。就像老師您說的,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在二六時中,提醒著我們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能提醒我們的唯有因果。會害怕因果的人,才會懂得止惡修善;不相信因果的,對他說甚麼也是徒勞。佛教淺顯易懂的真理——「因果」,由您口中詮釋出來,力量不容小覷,尤其對學生來說是一記實錘,重重的敲到內心脆弱的一塊。棒喝的痛,實在難以言喻,更希望這股力量,能時時提醒自己,精進用功不放逸,也別再世俗中攀緣及沉淪了。
由課程的第一章節——「修行指南」來看,此課程著重點是為初學者而規劃。但對於全程參與課程,也非初學者的學生來說,可以說完全沒有隔閡或是覺得老師您在「老生常談」。反而在老師的帶領之下,讓學生溫故知新,也令學生憶念過往就讀佛學院的點點滴滴。心中也納悶為何那個時期,會覺得日子過得那麼度日如年呢?也活得如坐針氈,隨時隨地想著如何跳脫牢籠枷鎖。現在回想起來,唉!容學生在這裏說一句老氣橫秋的話:回頭已是百年身啊!世上沒有後悔藥。只能怪自己當時智慧福報不具足,忽略漠視了師長的身教,同學間的增上因緣,卻只著重在芝麻蒜皮的日常小事中。
礙於篇幅有限,以下只能略舉上課中,令學生刻苦銘心之章節,略與大家共享。課程一共分為六堂課及四個大標題。
一、修行指南;二、和樂清淨;三、人際界限;四、律制規範
在第一章節的「修行指南」中,首要是斷淫欲。在與居士往來應對,尤其是對異性方面的貪染,需要額外留意。守護道心,密護根門,時刻警惕自己受持戒律不只徒有外相虛表。對離開僧團獨住之僧眾,更加要謹慎留意。這令筆者想起就讀佛學院時,因為是純女眾道場,加上院方師長的護持,令我們不必接觸異性,而能安心辦道。
老師舉《雜阿含經・第一一六五經》說明,剛出家的新學者,如何對治淫欲,而能安樂自在的修行。經中提及斷除淫欲之修習次第分別為慈悲觀、不淨觀及善護根門。印象深刻的是,老師說到致使我們輪迴生死的雖然不是淫欲,而是薩迦耶見,但淫欲卻是我們修道路上的障礙,不得不防。
欲令佛法廣流傳,正法久住於世,無法單靠個人力量,也非個人主義能完成。唯有和樂清淨的僧團,才能肩負弘揚如來正法的重擔。新學者首先斷除淫欲,次則是認識及建立僧團倫理次第的觀念。尊重長輩,護念後學,共創和樂清淨的僧團,令正法久流傳。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講義第四頁)中,能看到佛及聖者都擁有強大的耐心,為新學者處理芝麻綠豆的小事,以身教、言教,去導正引領初學者。關於這點,學生覺得現代眾生惡習強,而善習弱,實在是需要反復重讀經藏。看看至高無上的佛陀,都會細心耐性的去引導後學,反觀我們,能做得到嗎?
初學者剛融入僧團,應學習放下個人成見,而隨順佛教。建立基本觀念,除了懂得分辨善惡,並以善的習慣來取代世俗的喜好,讓自己能安住,就像由一個小家庭進入融入一個大團體,初階段任誰都無法適從。出家生活資具皆來自於十方信施,應知恩惜緣,勤儉節約且應物盡其用。少欲知足而能讓施主增福。佛雖入滅了,其精神尚在。現代修學者應依佛流傳下來的法及律為依止。依法及律為師,跟著老師學習,老師能引導我們解脫。
我們身處這個末法時代,互聯網的方便致使佛法能廣泛流通,當然這其中也夾雜了許多相似佛法。佛世的比丘都曾誤解佛陀所說,毀謗如來言教(《增壹阿含經・第八經》),更何況身處於這個末法時代,眾生根性低劣,亂解讀經典者大有人在。老師提及,就古代及現代誤解佛所說來看,人心在哪個年代都是一樣的。出家僧眾擔負令正法久住的使命,僧眾應為自己累積波羅蜜,嘗試深入經藏,挑選有興趣、相應的經論來讀。一方面培養閱讀經藏的興趣,提升讀古文的能力。另一方面透過查資料找出處,解答佛法上的疑惑,落實佛法於生活中,改善惡習,增長善習,勿令求法熱度退減。透過閱讀經論而得法喜,體驗修行生活的快樂。
令學生等法喜滿滿的幾堂課,尚有許多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以身體靠食物,心靠禪修,道心需要佛法,來粗略舉喻。這幾堂課,讓學生等不只鞏固了道心,加深認知深入經藏的重要,增補戒律上的不足,減少過失。掌燈人已出現,何不跟其足跡,調整好自己,凝定方向,從心出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