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語」的力量:如何透過言語廣結善緣?

圖:Pixabay
圖:Pixabay

愛語是佛教的「四攝法」(菩薩度化眾生的四種方法)之一,透過言語廣結善緣,並讓人愉快地聽你說話。《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中,佛陀以一個譬喻故事,說明愛語的力量。


從前,村中有一位長者居住。他有兩頭牛,一頭名叫「歡喜」,另一頭叫「美味」。兩頭牛各自生了一個兒子,牠們漸漸長大,「歡喜」的兒子頭上有角,「美味」的兒子則沒有角。

於是,長者給兩頭小牛命名為「歡喜長角」和「美味禿頭」。後來,兩頭小牛長得越來越健壯,氣力飽滿,長者便讓牠們拉車。

有一天,長者和幾位駕車的人各自牽著牛,到池邊喝水,一邊討論誰家的牛最強壯。各人都說自己家的牛力氣最大。長者說:「我的牛才是最強壯的。牠們在陡峭的山坡上,也拉得動沉重的車。」大家於是跟長者打賭500元,看看他說的是不是真的。

長者叫道:「『歡喜長角』快點拉車!『美味禿頭』也快一點!」禿頭的牛隻聽到主人以侮辱的語言稱呼自己,便不肯動。長者大怒,以棍棒打牠,旁邊的人不忍心,說:「你這樣打,恐怕要打死小牛了!不如放過牠吧。」

最後長者輸了500元,大為惱怒,將兩頭小牛綁在枯樹上:「都是你們害我輸錢的。」

兩頭小牛能解人語,問主人:「你之所以輸錢,是因為犯了口業的過失,怎可以責怪我們呢?」

長者怒道:「我哪裏有犯口業了?」

美味禿頭說:「你為甚麼要在眾人面前羞辱我,叫我『禿頭』?如果你用尊重、好聽的名字稱呼我,我願意在陡峭的山坡上,拉雙倍重量的車。你可以再跟同伴打賭1,000元。」

長者說:「你們是想讓我輸更多的錢嗎?」

小牛說:「只要你不在人前侮辱我們,我們一定會盡力拉車。」

後來,長者再次與同伴打賭。「我家的牛力氣曼大,這次我和各位打賭1,000元!」

長者牽著兩頭小牛到山坡下,叫道:「來,歡喜快點用力拉車!美味也趕緊用力拉!」兩頭牛聽了,便用盡全力,腳不停步的向前奔跑,將車子拉上山坡。長者得勝,贏了1,000元。

天神看了,便說:「雖然車子十分沉重,但若兩頭小牛心情愉快,便能把它拉上陡峭的山坡。如果主人用愛語跟牠們說話,牠們便會十分歡喜。因此,應當常說愛語,不要說毀辱之言; 常說愛語,自己心裏也得享安樂。」

佛陀說:「畜生道的眾生聽到侮辱的言語,也會做出損害主人利益的事,更何況是人呢?所以我們不應對任何眾生說出毀辱的言語。」

愛語是佛教的「四攝法」之一。「四攝法」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鼓勵先表達對人的關心、勉勵、寬容和諒解,以真誠的善意和對方往來溝通,之後才用佛法來和他們交換意見。這樣,他們就會更加容易聽受。

聖嚴法師開示,「愛語」不只局限於語言──它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也就是把自己內心想要對人表示的關懷、體貼和勉勵,透過語言、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行為表現出來。因此,點頭、微笑這些動作,都可以算是「愛語」。

再擴而充之,只要心裏慈悲、柔軟,對人關心,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只是一句話,都會讓人感覺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然而,我們平日所提到的「愛」,有不同的等級和層次;如果是自私的愛,那是充滿了佔有與貪婪的愛,例如我愛吃、我愛看,我愛聽。法師說,這些「愛」都是在追隨自己的貪欲或本能,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是愛語的愛;真正的愛,不是想著「自己應該是個怎麼樣的人」,或堅持非得照自己的方式不可,而是處處能為對方設想,了解對方需要的是甚麼、現在的情況如何等等。

如此,由於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自然能夠讓別人認同和跟隨,進而廣結善緣,成就自利利他的善行。

延伸閱讀:
我們不埋怨或責備,要說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與「正念生活」如何回應時代的動盪?(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