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得往生」顯示其人在平生聞名欲生,即取得往生的身份,決定往生
上文談到,《阿彌陀經》的「三願三生」文給淨土行者的信心非常大。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乃至盡未來際的任何時候,十方世界任何人聽聞任何一尊佛,勸信彌陀名號,而發起願生彌陀淨土的心,此人必定往生,無一遺漏。
釋尊在《阿彌陀經》第三次勸願,言「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意思是只要願生,必定往生!我們要相信:對彌陀名號有信心的人,就應當發願;沒有一個願生的人不能往生,可說是「願生即生」。
「願生即生」並非表示你願意往生,就立即往生。如釋尊在《無量壽經》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一般人看到「即得往生」嚇至半死,以為是立即要死,所以不敢信受和發願往生,甚至連念佛都驚,令人啼笑皆非。這些人不知道什麼是「正定聚」、「住不退轉」等佛教術語,其實意思是必至滅度、必定成佛,永不退失。
依上文下理,「即得往生」,意思是:即時、當下得到往生淨土的「資格」,取得往生的「身份」,如人考上大學,已被「錄取」了;雖然還未正式入學,但已具備入學條件,符合入學資格,取得那所大學的學生身份等。
阿彌陀佛早已完成我們往生所需的一切,全在這句名號,我們只要念佛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顯示其人不用等待臨終的時候,才可肯定往生之業成辦,而是在平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的時候,往生之業已經成辦;往生的身份具必定性、肯定性、決定性。
阿彌陀佛早已在十劫之前,完成我們往生所需的一切,就在這句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不用做什麼,只要願生,稱念佛名,乃至一念,即時取得決定往生的身份,所以說「願生即生」。
淨土法門稱之為「凡夫菩薩格」,意即:雖然現在是具足貪瞋煩惱的娑婆凡夫,妄想雜念仍多,習氣也重,但已不是一般生死輪迴凡夫,而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因為他今生必定往生,而往生極樂,進入涅槃的諸佛境界。
換言之,任何人現在信受彌陀救度,從今就專念彌陀佛名,願生極樂世界,此心不變,這樣就能安坐在彌陀大願船上,為彌陀光明所攝取不捨,一直到臨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來迎,所謂「平生業成,臨終來迎」!
可知阿彌陀佛永遠都看著專念彌陀佛名的人,普照、保佑、護念、加持、攝取念佛人;時間一到,即現身人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去。印光大師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這就是指「平生業成」,不一定是「臨終業成」的。
平生業成是因,貫穿到臨終來迎是果,是必然、自然的因果關係
「平生業成」本是淨土宗的特色,但卻被人蒙上「臨終佛教」的色彩。或許不少人誤解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的「乃至十念」的意思,以為是要到最後臨終時念十聲佛才「奏效」,才蒙佛來迎,接引往生!
細看願文的「乃至十念」,並沒有說一定要平生,或者說一定要臨終。「乃至」是包含平生的根機,也包含臨終的根機。若人平生遇到彌陀名號救度之緣,發心願生;盡此一生,信願念佛,此時此刻就是「平生業成」。
其實,平生業成貫穿到臨終來迎。在平生時,往生之業因已經圓滿成就了、肯定了;由於有平生業成這個業因,自然就會有臨終來迎這個業果,往生成佛,這是因果的必然、自然關係。何以故?皆是彌陀願力成!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的四十八字釋第十八願,至為精彩,說明「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也是必然、自然的因果關係,云: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個「必」是百分之百的,只有佛力救度才能説「必得往生」!若憑自力修持求生淨土者,誰能説「必」、「定」等呢?淨土法門是佛力救度,完全可以在還沒臨終時,就確定、決定往生的。
專稱彌陀佛名,一念永念;是正定之業,亦即往生決定、平生業成
《觀經》云: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光明隨時隨地攝取我們而不捨離!我們的心不捨離阿彌陀佛,我們便一直在彌陀佛心之中,仍被彌陀光明攝取而不捨離,致使念佛人決定往生。
彌陀以報法度生在一時,超越過、現、未;從眾生發願往生來說,不管已、今、當,都被彌陀光明攝取,得生淨土。往生淨土不是決定於將來,而是決定於現在,因此,信受彌陀救度,一信永信;願生彌陀淨土,一願永願。
從念佛往生人來說,專稱彌陀佛名,一念永念。善導大師立念佛往生的「五正行」,其中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亦即「往生決定」、「平生業成」,何以故?順彼佛願故 –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本願是也。
一個淨土行人如果願生極樂,但不曉得、不敢肯定自己平生業成,表示他還不了解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第十八願明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祂既已成佛,任何眾生依順本願而稱念彌陀佛名,必–定–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