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平常心」與我們「平日的心」

圖:Pixabay
圖:Pixabay

「平常心」的真義是甚麼?

我們平日的心又是如何的呢?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說過:「人類的悲苦,都是源自於無法獨自靜坐在房間裡。」

我們的內心,平日總是不安份,不停渴慕著刺激和興𡚒,又用各種辦法緩和刺激及興奮帶來的煩惱,周而復始。

聖嚴法師這樣解釋「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到處一樣。佛經裡還有一個名詞叫「無常」,它是從一般的平常之中見到了無常,知道了無常以後再回到現實的平常;要在超越之後回歸平常,這個常和無常就是「平等不二」。

這跟大部份人平日運用「平常心」的語境習慣有點不同。當我們說:「平常心看待吧」,其實就是希望自己看開些,不要有期待,希望不受這個事物的發生或者結果影響,也不要因為不如人意而失望沮喪。

人總是難以持守平常心,關鍵就是因為內心不斷需要刺激,因此看外邊的世界,自然也會參差不齊,並不平等。我們若是希望領悟「平常心」的真義,首先得平撫內心習慣了的騷動。

若然可以做到以「平等不二」的視角看待世界,當然就沒有了內心總是需要刺激的煩惱,也自然可以常常「獨自靜坐在房間裡」了。

宋代名士蘇東坡說過:「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人生在世,自然需要認識世界,體驗世界,不過我們太習慣把一切看得太確切,情緒上太投入,把平常的東西都看得太不平常,因此產生渴求,追逐,也忘記了事物背後「平常」的總則。

所以,若是要認識「平常心」的真義,必須要鍛鍊「平時的心」,盡量克服貪求刺激引致情緒起伏的習氣,常常保守着安靜,由認識「平常不二」入手,逐漸進入少渴求、少煩惱的境界,才是正途。否則「平常心」三個字,就只會變成是一般人平日的口頭禪而已。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a%a5%e6%88%90%e8%bc%9d/" title="Posts by 麥成輝"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麥成輝</a>

資深出版人,20多年前開始探索人生究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