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楞伽經》與《達磨四行觀》--菩提達摩與牛頭法融的心法(四)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息妄修心」與「泯絕無寄」

根據上文的分折,已可扼要地看出「菩提達摩」與「牛頭法融」在「心觀」上的分別:

菩提達摩以《楞伽經》印心,並以此經交予慧可。他的心觀,主要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為主。而他的《達磨四行觀》(即「二入四行」),亦以掃除客塵煩惱,顯現清淨心為本。這一點正是《楞伽經》(如來藏)的主旨。

而牛頭法融受了三論宗的影響,屬於「般若」系統,再加上當時的玄學背景,他主張「無心即無念」、「無念即大道」。而且「本來無事」、「心境本空」,哪有妄念可起?

宗密大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裏,把禪宗分為三個宗派: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

若以他的分類來看,菩提達摩屬於「息妄修心宗」:

「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所謂「說眾生雖本有佛性」,即是「如來藏心」,也是《達磨四行觀》「理入」中的「真性」。「無始無明覆之不見」,便是「理入」中的「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因此,必須「息滅妄念」、「捨妄歸真」。透過「四行」來拂拭「明鏡」,「塵盡明現」,便能「無所不照」,主要是照見「真如」(如來藏心)。

而牛頭法融則屬於「泯絕無寄宗者」: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

「泯絕無寄宗」即是「般若空觀」。「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萬法皆是夢幻,虛妄不實在。而「本來空寂」便是牛頭法融所提出的「心境本空」。內心本來空寂,「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這裏所指的,就是「無心」。

因為「若眾生實有心、即顛倒。」(《絕觀論》),而且,不論用什麼方法來修行,只要心念一起,「皆是迷妄」。如《心銘》云:「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邇,胡假推窮。」為免顛倒錯亂,只能「心無所寄」,進而悟出「無心即真道」。

中國禪宗,自菩提達摩創宗以來,經歷了千多年的演化。

從達摩以《楞伽經》印心,到慧可、僧燦、道信,再「旁支」生出法融(加入般若三論宗),其後到弘忍、神秀、慧能等。雖然他們在禪法或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見性成佛」。因為「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正是禪宗的獨特之處。

禪宗不假外求,無須借助外物以成佛。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就是禪宗的不二法門。如本文提及的菩提達摩與牛頭法融,都是從內觀而見性。即使他們一個屬於「息妄修心宗」,另一個是「泯絕無寄宗者」。

這就是禪宗與其他宗派,甚至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

(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