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準提咒〉內容
根據林光明所著的《認識咒語》,以及《佛教朝暮課誦本》,〈準提咒〉的梵、漢全文與譯義整理如下:
咒語雖是玄奘法師提出的五種「不翻」之一,不過,如果能了解咒語的意義,有助於在持誦咒語時,對於所皈敬的佛菩薩更契應,更能深刻感受佛菩薩的願力。
〈準提咒〉整句咒意為:皈敬七千萬個正等正覺者,即說咒曰:唵!啟動!生起!清淨!吉祥成就。
另外,「唵 折隸 主隸 準提 娑婆訶」為咒心,是此咒最重要的核心,也視為短咒。
二、傳入時間
現今收錄於早課十小咒中的〈準提咒〉,最早是北周的闍那崛多(公元527~600年?)翻譯,名為〈七俱胝佛神咒〉,見於所譯的《種種雜咒經》(《大正藏》第21 冊)。不過,此咒只是根據梵文字音翻譯,並無搭配的經文與儀軌。到了唐代,玄奘大師(602~664年)於所譯的《咒五首》(《大正藏》第2冊),也收有名為〈七俱胝佛咒〉的〈準提咒〉。
而目前最通行、最為人知的版本,則是唐代地婆訶羅(613~687年)譯的《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中所錄的〈準提咒〉,經中記載簡易的修持方法與功德,並介紹如驅鬼、治疾、見佛菩薩等修法。
唐玄宗時期,並稱「開元三大士」的善無畏(637~735年)、金剛智(669~741年)、不空(705~774年),皆翻譯以〈準提咒〉為核心的準提經典,使「準提法」的修持儀軌完備。其中,善無畏翻譯《七俱胝獨部法》,為完整的準提儀軌修法。但是今日佛教徒所熟悉的準提法,主要是根據遼代道㲀法師撰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內容包含法界真言、護身真言、〈六字大明咒〉與〈一字大輪咒〉,有別於開元三大士所翻譯的準提法;而且道㲀融合華嚴思想,建立顯密圓通的修習次第,開創出漢化的準提法修證體系。
三、相關文獻
在大藏經中,有不少關於〈準提咒〉的記載,收錄此咒的重要經典,依時間序羅列如下:
根據上表,著有《準提法彙》的藍吉富認為,以〈準提咒〉為核心的準提法自唐開始直到清代、民初,佛教僧俗皆極其重視,並且發展出融入華嚴、天台、禪觀、淨土等思想,成為漢化的準提法門,以顯教徒為主的顯密法門,與原來的密教修持不同。
四、弘傳流布
〈準提咒〉自北周傳入漢地後,持此咒之風到明朝末年達於鼎盛,如明末四大師紫柏真可、雲棲袾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都與此咒有因緣。雲棲袾宏修準提法超過三年之久;《紫柏尊者全集》中有準提菩薩的贊文;蕅益大師提倡修持此咒,並著《準提持法》一卷,可惜今已佚失,僅尚存〈持準提咒願文〉;憨山大師有〈準提菩薩贊〉與〈示顏仲先持準提咒〉。
明末,許多知識分子還成立「準提社」持咒共修,其中,項蘭齋與父親項忠、兒子項謙,三代共同於朝廷擔任官職,也是虔誠持誦〈準提咒〉的世家,傳為美談。項忠自幼奉持〈準提咒〉,對持此咒信心不曾退轉;隨著軍隊征戰討伐各地,每每蒙受準提菩薩的庇佑。項蘭齋官拜大金吾,曾刊行《準提儀軌》、鑄造「準提鏡」予信眾,因持咒不輟,曾「墮水不濡,遇寇辟易」。
第三代的項謙官至閩漳別駕,也多次蒙受準提菩薩庇佑,如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的前幾天,項謙「夜夜夢見山石崩飛,潛身無地。聞空中語曰:『但持我咒,爾難可免!』」當李自成軍隊攻陷北京,項謙率家丁巷戰時,「銛矛刺胸,衣不受損。徒步奔南,屢遇暴,不能害己」。項謙為了感念準提菩薩的護佑,曾印行《佛母準提焚修悉地懺悔玄文》一書,以弘揚準提法門的殊勝。
在明代,民間多將準提菩薩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也將準提佛母納為道教的五母之一,五母為西王金母、驪山老母、準提佛母、九天玄母、虛空地母,也有「準提庵」的設置,說明準提菩薩的信仰在民間的風行。
到了清末民初,印光大師以持〈準提咒〉作為淨土法門的助行,帶動許多信眾持此咒為定課。當代許多法師也提倡持〈準提咒〉,如智光法師、懺雲法師、聖嚴法師皆鼓勵信眾持此咒,除了滿入世間的願,也能消除修行上的障礙,因此此咒對今日的佛教徒來說是十分熟悉且親切的。
〈準提咒〉在日本流傳也十分普遍。九世紀創立京都醍醐寺的聖寶(理源大師),是日本準提法傳承史上的著名人物。傳說理源大師曾經傾慕修驗道而於山中修行,被蛇咬到中毒生瘡,讓他痛苦難忍,於是他持誦〈準提咒〉,感得準提觀音於夢中啟示:「宇治郡笠取山之神水,有三世諸佛及《醍醐經》的加持,你趕緊去沐浴吧。」後來理源大師按照夢境所示沐浴後,治好惡瘡,即在神水地建立了醍醐寺,並設準提堂,準提信仰持續至今。
聖寶曾為當時皇室之後嗣修準提法。醍醐天皇的母親,是山科地區的豪族宮道氏之女胤子,而醍醐天皇是胤子請求聖寶法師向準提觀音祈願而誕生的。因此醍醐天皇的皇后藤原穩子在尚未懷孕時,聖寶大師也被囑咐為皇室求子的任務,他再次向準提觀音祈禱,而皇后也順利生了朱雀、村上兩位皇子。
雖然觀音法門在日本以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與千手千眼觀音的信仰較為興盛,不過在日本的東密、台密與修驗道行者之間,可見修持源自「開元三大士」譯本的準提法。
這些日本撰述的準提修法典籍純屬密教修法,與中國自遼代以後修準提法者多為顯教徒顯密合修,有極大不同。
資料來源:
林光明,《認識咒語》,2000,法鼓文化。
藍吉富,《準提法彙》,2005,嘉豐出版社。
法鼓文化編輯部,《咒語50問》,2017,法鼓文化。
本文原刊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第467期,佛門網獲授權轉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