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修成林創建120年 弘揚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大志業

馬來西亞由於有不少華人,而許多華人都信仰佛教,因此也不乏百年古剎,其中一間是座落於首都吉隆坡附近的修成林。今年步入創建一百二十週年的修成林,由早期的木屋庵堂發展至今天的集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大範疇的綜合佛教慈善團體,是人間佛教在馬來西亞的實踐。

修成林佛教寺院的前身名為靜修庵,於1902年創建於吉隆坡半山芭卑路,開山祖師為圓訊上人。庵堂成立之初以種菜為生,渡化眾生為家務。

第二代住持慈堅上人將其命名為靜修庵,以靜修為主。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靜修庵秉持布施助人的精神,培養人們更懂得感恩與惜福。

1957年慈堅上人將靜修庵搬遷到吉隆坡附近的八打靈,當時的建築以白鋅為屋頂,木板為牆,設備極為簡陋,繼續以耕種自力更生的方式維持佛堂日常運作,並協助與供食予貧窮民眾。第三任住持也就是現任住持長恆法師也在這個時候託孤在庵堂,跟隨慈堅上人生活,從此與佛法結下深厚因緣。

老師父人緣很好,對信眾有求必應,日常無我的布施,結下老樹盤根般深遠的緣,因捨而得,修成林才有今天代代相傳的廣大信眾基礎。

慈堅上人於2003年12月圓寂,享年104歲。老師父以修藥師法門為主,以藥師佛精神感化眾生,經常率眾禮拜藥師佛,許多信眾獲感應而痊癒,因而獲信眾敬重。

1978年為寺院的轉捩點,慈堅上人將住持大任移交予長恆法師。法師宿慧深厚,十八歲出家。同年,師父進行重建靜修庵,並改名為修成林佛教寺院,將佛法帶出更廣闊的領域。靜修庵時期,老師父是以自修與自力更生的方式修行,而修成林則開始以慈善、醫療、文化、教育為實踐目標。

心量大則志業大,從此修成林的慈善志業與寺院硬體設備都到了需要擴充及發展的階段。1986年獲得政府批准註冊後,修成林更加積極推動各項慈善與醫療福利志業。

1987年,為了弘揚佛教「慈悲平等」的教義及廣結善緣,修成林籌組了「騎龍觀世音菩薩功德會」,致力實踐及發揚菩薩的慈悲精神,以協助社會上的貧老、殘病、孤寡、弱勢族群渡過難關,走出困境。

九十年代某一天,一位婦人帶著小孩來到寺院,說要把小孩交託給寺院扶養,自己不想活了,原因是患上腎病,並被丈夫拋棄,高昂的醫藥費逼迫她走上絕路。這位婦人的不幸遭遇觸動了師父內心深處的悲憫心,於是她發願承擔起一項艱鉅的大悲願工程,於1994年創設了「修成林(八打靈)洗腎中心」,從四台洗腎機開始為民服務。

1997年1月,首張「修成林愛心慈善卡」誕生了。此卡目的是為「修成林洗腎福利基金」和「修成林中風與社會發展基金」籌募長期的醫療開銷,為貧苦和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長期醫療照顧。

中風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更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也為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修成林早已察覺到中風所帶來的各種後遺症,於是在2001年開設了修成林中風康復中心,並成立中風與社會發展基金,以不分種族和宗教信仰為宗旨,為大眾提供專業的中風康復治療服務。為了貫徹「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修成林又開始推廣免費的健康檢驗運動,在義工團隊的協助下,每月不定期到各小鎮、鄉村舉行健康檢驗或講座。

為了進一步向廣大民眾宣導預防疾病的觀念,長恆法師於2004年正式啟動「修成林愛心慈善流動診所」。此流動診所外觀與一般巴士無異,但其實它是一輛設備齊全的醫療巴士,為民眾提供中醫義診服務。

長恆法師為了讓病患獲得更完善的康復治療,再次拓展服務範圍,在蒲種建設了「修成林(蒲種)洗腎與中風康復中心」。這座樓高四層、面積十萬平方英呎的康復中心於2005年1月正式啟用,並聘請專業的醫療團隊提供多項康復治療服務,包括血液透析(洗腎)、綜合康復治療、兒科康復治療及職場康復治療。

由於許多中風患者因行動不便而無法自行到診所進行治療,修成林於2009年拓展上門服務,委派專業的中醫師及義工隊上門施醫贈藥,為病人把脈、針炙、推拿、配藥、醫療諮詢等。

為了幫助更多的特殊兒童獲得治療,修成林也於2010年成立「修成林兒科康復中心」,為來自貧困家庭的特殊兒童提供專業的康復治療、指導和訓練,並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社會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和理解,為這一群孩子和家庭帶來希望。

2016年,修成林跨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除了繼續推動慈善醫療志業之外,也在教育領域獻力,為特殊兒童籌建一間結合康復治療和正規特殊教育的修成林特殊教育國際學校。

修成林秉持「悲智雙運」的佛教精神,落實「信、願、行」,發揚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大宏願,並且以現代化的方式契合大眾,實踐佛法生活化,是人間佛教的最佳寫照。

延伸閱讀

弘揚大愛,造就人間的真善美--慈濟馬來西亞積極支援抗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