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慈沙古道上的觀音古廟

香港有一座Temple Hill,直譯為「廟山」,但官方的中文名稱是「慈雲山」,它叫 “Temple Hill”(「慈雲山」),皆因山上有一座古老的觀音廟,據說是因觀世音菩薩的「慈雲普救」而得名。因此,要說慈雲山的歷史,不得不提山上的觀音廟。此廟現今叫「觀音佛堂」,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九年歷史,算得上是香港境內的一座古刹。寺院規模不大,但因歷史悠久,善信眾多,每年如觀音誕或借庫之日,香火尤其鼎盛,信眾蜂擁而至,從山腳拾級而上,人山人海,絡繹不絕。

早年考古學家曾於慈雲山上發現一條古驛道和古關卡遺址,該驛道估計寬十英尺,從今天的鑽石山腳附近一直伸延到慈雲山山頂,總長一里有餘,再經瀝源(今天沙田一帶)進入北部內陸。據說這條古驛道早於宋朝已經出現,古時還沒有獅子山隧道和大老山隧道,慈雲山上的驛道便成為了商旅往來九龍半島和新界沙田之間的主要通道。

這些古代商旅以鹽商為主。香港海岸線漫長,自古以來便是產鹽地區。宋朝時官府在現今九龍灣和九龍城一帶設置鹽場,名叫「官富場」,並派鹽官監督,兼有士兵駐紮。宋代時香港屬於廣州府東莞縣,香港鹽場產量豐富,曾位列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生產的鹽除了供應本地居民食用之外,還遠銷內地,包括廣西一帶。可想而知,當年鹽商便是沿著慈雲山這條驛道把大量的海鹽運輸進入內陸。直到清朝中葉,香港已被納入廣州府新安縣的管轄範圍,鹽商仍沿用此驛道運鹽。據說鹽商從九龍城海邊把海鹽運來,一般都會在慈雲山腳逗留數天,做足準備後再繼續啟程。因為運鹽的路程遙遠,山路或有險阻,加上天有不測之風雲,所以當時行走古道的人便集資興建一座觀音廟,祈求觀世音菩薩庇護,保佑商旅一路平安,安全歸來。

觀音佛堂山門
觀音佛堂山門

今天,觀音佛堂內的銘碑還有這麼一段記載:

「慈雲山下驛道自昔為商旅必經之所,其中虔誠者遂於咸豐三年(1853年)醵資建廟,奉祀觀音。」

觀音佛堂位於慈雲山南麓東面,雄踞山腰,背山面海,環境清幽,是為福地。據說觀音佛堂位枕龍脈,因為慈雲山山勢宛如一隻蝙蝠,山下一帶則像一個籃子,如此格局稱之為「蝙蝠攜籃」,風水極佳。觀音佛堂原先只有一小座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水月宮,其後增設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大雄寶殿,才有今天所見模樣。

善信或遊人參拜觀音佛堂後,也可順路攀上慈雲山頂峰,以飽覽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北岸景色。從廟旁的小路拾級而上,可以接上沙田坳道,這裏有個十字路口,一旁見獅子亭;從斜對面登上梯級,轉右便看到一條筆直的天梯,沿級攀登,便能直達山頂,但這段路有點陡峭,偶有浮沙碎石,需要一點力氣。然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走著走著,再回頭遠眺,已是一望無際,整個九龍半島盡入眼簾,確有大地在我腳下之氣勢!慈雲山海拔488米,雖不及附近的飛鵝山的高度,但山頂上的景觀十分開揚,這裏設有全港最主要、最大型的香港數碼地面電視廣播發射站,據稱其發射訊號覆蓋範圍達全港一半用戶,除了整個九龍半島之外,還遠至及港島北岸和沙田一帶,十分厲害。

關於慈雲山,還流傳著一段十分動人的「靈牛」傳說。剛剛踏進牛年,筆者正好想到這段歷史。欲知故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延伸閱讀

「觀音借庫」尋源(一)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