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讀此書者,去邪入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日本最早的佛教說話集《日本靈異記》(一)

以下為大家說兩個關於因果業報的故事。

第一個是這樣的,話說有個壯漢,他天性不仁,喜歡殺生。有一天他捕捉了一隻兔子,活生生剝了皮後,卻又不殺不吃,就這樣放走牠。過了沒多久,此人全身生滿毒瘡,肌膚潰爛,痛苦不堪,無法可治,最後在慘叫聲中而死。

第二個故事是說以前在一條村落裏,有雙目失明的女子,育有一女,丈夫早年去世,家中極貧,到了差不多餓死的程度。女子相信這是她宿世因緣所致,所以與其餓死,白白浪費餘下的生命,不如去行善她叫女兒帶她到村中供奉藥師佛的地方,拜佛及祈請藥師佛賜她光明。她擔心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女兒年僅七歲,死後無人照顧。兩日後女兒回到佛堂,只見佛像胸口有一團粉紅色的黏物,於是回家告知母親。女子大概是因為飢餓的原故,想吃一口那團物事,便叫女兒拿少許給她。一放進口中,女子頓覺此物甜美無比,然後雙目竟能視物!

這兩個故事,收錄在一本名為《日本靈異記》的書中。

《日本靈異記》(下稱《靈異記》),是日本最早的佛教說話集。說話(せつわ)是日本古典文學中一種十分重要的體栽,簡單來說可理解為收集神話、傳說、民間習俗、歷史等內容而整理成為故事形式的作品。《靈異記》全名是《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日本国現報善悪霊異記),著者為奈良藥師寺的僧人景戒。該書分三卷,上卷收錄三十五個故事,中卷四十二個,下卷三十九個,合共116之數。

《靈異記》的成書年分,學者普遍認為,書中提及的年分只從桓武天皇的延曆六年(787年)到弘仁十三年(822年)為止,又因為現存最古老的抄本「興福寺本」成於906年,現時大家的共識是此書大概在平安時代初期(794-894年)編成。

著者景戒的生平,絕大部分已不可考。他在三卷的序及結尾處,署名為「諾樂右京藥師寺沙門景戒」。「諾樂」是奈良,「藥師寺」亦即是今天位於市內西之京町的寺院,與興福寺並為法相宗的大本山,擁有1,300年歷史,是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的重要歷史古蹟。根據日本臨濟宗僧人及佛教史學者師蠻(1626-1710 )所撰的《本朝高僧傳》,卷六有「和州藥師寺沙門景戒傳」一條:「(生卒年月)不詳,其許產住藥師寺,以唯識為宗,梵學之外著靈異記,自序曰……」[1],之後的段落只是直接抄錄《靈異記》卷上序言的句子。

事實上,我們對景戒此僧的認知,主要還是來自《靈異記》卷下。在全文最後一句,他的署名多了「傳燈住位」四字。傳燈住位是日本古代僧官制度的位階之一,排名倒數第二。另外,景戒在卷下第三十八緣[2],加插了一大段自己的生平。當中提及他與妻子過著貧困生活之際,有一天的晚上因為受業煩惱所纏,對未能好好照顧妻子感到慚愧之極,繼而夢到了沙彌鏡日。鏡日授予他一本《諸經要集》, 並與他詳說眾生本有善種子,惜為煩惱所蓋,惟修善可獲福德智慧。景戒醒來後,相信鏡日就是觀音菩薩示現。一年後,景戒又夢到自己已死,魂離軀體,而他人正準備焚燒其屍身。他親自目睹身體的皮肉骨骼燒成灰燼,雖然想盡力對其他觀看過程的人喊叫,可惜沒有人聽得到他。景戒在這裏並沒有太刻意解讀夢境的含義,只是猜想可能暗示他會得高位,或會得長壽。我們大概永遠沒法得知景戒是否得長壽,但至少,他在同一段中提到自己於延曆十四年(795年)獲授傳燈住位。

也許是受鏡日之言影響,景戒特別著重修善及因果業報的這兩點。他在卷上的序言[3]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苦樂之響,如谷應音。」他觀察到世人只好名聞利養,吝於布施,貪戀財物;同時他又注意到有誹謗僧人的,遇上災禍;深信修善的,得現世利益。但可惜世人每每見到善報時,只當作是驚怪之事,而得惡報者,卻又羞於對他人述說,他擔心這樣下去的話,大家不識因果法則,那如何「直於曲執而定是非」? 如何「改於惡心而修善道」? 同時,他注意到漢地曾撰《冥報記》及《金剛般若經集驗記》等書,收錄各種報應故事,以勸善戒惡為目的,兼揚佛教思想。為此他決定效法唐朝古人,記錄本土(日本)奇事,分上、中、下三卷,取名《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希望後世「祈覽奇記者,卻邪入正,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由於景戒撰《靈異記》的目的是宣揚因果報應,故此他在全書以「緣」作為故事的單位。上文所講述的故事,分別收錄在卷上及卷下,名為「無慈心剝生兔皮而現得惡報緣第十六」[4]及「二目盲女人歸敬藥師佛木像以現得明眼緣第十一」[5]。這一善一惡的故事,內容先不論真偽,當中並無複雜情節,景戒直截了當揭示種善因、得善果的基本法則。景戒筆下的絕大部分故事,都是發生在村落、鄉里、小城市,除了某些是涉及天皇、太子及貴族,故事主人翁多數是僧侶及平民百姓。例如壯漢及盲女,都是無名無姓,景戒這種處理材料的方式,確保讀者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啟發他們反思生活周邊所遇到的人、事、物與佛法修持之間的關係。

下回我們會從教理、歷史及文學的視角,深入分析《靈異記》中各種故事主題,一窺當時日本佛教的面貌,並探討中、日佛教思想的一些相異之處。

(待續)


[1]《本朝高僧傳》卷六,頁229

[2] 景戒撰述,出雲路修校注:《日本靈異記》,收入《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東京:岩波書店, 1996 年),第 30 冊,頁 190-194。

[3]同上,頁3-5。

[4]同上,頁29。

[5]同上,頁144-145。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