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雨中的懷“緬”

雨後仰光市路邊的麵檔
雨後仰光市路邊的麵檔

緬甸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六月至十月是雨季,整整四個月,連綿的雨水完完全全淹浸大地,很多時候一連要下好幾天,我們的布鞋、皮鞋,便要換成輕便的緬式人字拖鞋;有時大雨傾盆而下,夾着強風,輕易就把電流截斷。我們對停電已習以為常,很多時在燭光下繼續用功,但更多時候索性在黑暗中禪坐。

在那樣潮濕的天氣,書櫥、床架、床褥等傢俱都長滿霉菌。有時一兩天沒開衣櫃,一打開,就會嚇一大跳。食物也不例外──我們必須跟時間賽跑,在還未長霉前就把它吃完。

緬甸跟印度恆河兩岸和泰國很相似,雨季時,許多動物、昆蟲會離開巢穴覓食,或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佛陀教導弟子們在這段時間停止遊化和參學,以免傷害弱小生命或踩踏草樹的新芽。僧眾會找一處棲身之所,安居三個月,專心密集修行。在緬甸的這段時間,我們接受經典中法的薰陶,接受老師的教導,除了平日的常課外,還各自定下功課,靜坐、誦經、禮佛,奉行佛陀的教誨,內心有時平靜如止水,有時又因感恩而起伏膨湃。

比丘法師在課堂上用淺白的英文授課,再用各種論著去分析講解其中的義理,很多時候,一篇短短的經文,會花上很長的時間。這種學習方式,能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詳盡地熏習,在有意無意間,耳濡目染,深入八識田中。

佛法的魅力,在於能夠將教理實踐在行住坐臥間。

《大念處經》詳述,我們能通過身、受、心、法去建立正念覺知。佛陀時代,很多弟子就是在托缽的路上、與人交談的當下、經行禪坐或躺下歇息的動靜中,去覺知身心的變化。我也依教靜心去修習,行走時、用餐時、與人互動時、獨處時,老老實實去做,觀照內心世界,原來所有分別、妄想,真的很實在地浮現,可以在當下去覺察、去轉化。

《阿毘達磨》把心念分為善、惡、無記三大類。在緬甸學習,最大的考驗,就是面對一個充斥著許多難以自制的念頭的本來面目,我開始學習認識真實的自己。

我從來以為自己不會為食物起煩惱,但在緬甸,日常生活的物質條件太貧乏,實在有點不習慣,看見麵包長了霉,要丟棄覺得很可惜,於是我會很不捨地切去外面部份,把中間部份吃掉。有一次,不知是否吃了不潔食物?還是不適應潮濕的天氣?個多月來,我一直發燒、咳嗽,肺中轟隆作響,很辛苦才咳出黏而稠的綠痰,夜裡情況更嚴重,喘咳得上氣不接下氣,試過許多種方法和吃過很多藥,都不見效,後來證實得了肺炎。

十月之後,天氣漸漸好起來,霉菌都消失了,我們又把青春寄託在法海中。

延伸閱讀: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Ed. Bhikkhu Bodhi.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3.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